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41 苹果版本:8.7.4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浅议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变迁

来源: 徐艳 编辑: 2009/09/30 16:32:33  字体:

  [摘要]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会计作为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过程中的商业语言,必须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即实现会计国际化。会计国际化可以的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观点:第一,会计国际化就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找出会计差异之所在;第二,会计国际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异,寻求一致;第三,会计国际化就是实行全球会计的一体化、统一化。会计国际化的三种含义反映了对会计国际化的认识轨迹:通过沟通找出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异;通过协调从而减少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异;最终实现各国会计的统一。会计国际化首先表现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故会计国际化也可以表述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关键词] 会计;会计准则;一体化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历程

  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历程包括两个重要的阶段:(1)基本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阶段;(2)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阶段。

  1.基本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阶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处于财政制度决定财务制度、财务制度决定会计制度的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引,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向会计准则方向发展。1992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并于同年出台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基本准则和相关制度颁布以后,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的转轨,使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进入了基本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阶段。基本准则的出台,充分说明会计规范体系的变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基本准则的出台,从引起制度变迁的知识存量所需时间来分析是严重不足的。自1989年财政部会计准则课题组发布会计准则制订的“设想”或“调查提纲”到1992年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前后仅仅用3年的时间,与美国制订会计准则的时间相比(美国1960年开始准备,1970年发布第四号报告)时间要短得多。

  知识存量准备不足也可以从广大会计理论研究者对基本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的批判中得到证明。王治安(1999)认为该规范体系在以下三个方面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其一是不适应企业经营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其次是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行业比较和分析,最后是不利于投资主体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此外,该规范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国际协调性差也影响了其严肃性。刘峰(2000)从基本准则的定位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基本准则的制订对知识存量的准备显然是严重不足的结论。其认为1992年具体准则的定位不当,既包括了概念结构的部分内容,又包括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准则内容在各要素的界定、确认和计量方面未做明确的规定,同时具体准则并未涉及。

  2.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基本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下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同时,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时常出现无所适丛的现象。更为关键的是经过广大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准则制订机构的研究,为会计规范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具体准则来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存量的准备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从1997年第1个具体准则出台以后,截止2001年底,我国一共出台了17个具体准则。2000年底我国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对原有行业会计制度进行了统一,故可以对该阶段进行严格划分:《企业会计制度》出台之前划分为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并存阶段;《企业会计制度》出台之后划分为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并存阶段。

  具体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对于原有行业会计制度的去留问题引起了会计界的激烈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观点:第一是保留行业会计制度,即执行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并存并用的规范模式;第二种是以具体准则取代行业会计制度,即各行业均执行统一的具体会计准则。

  具体准则出台以后对原有行业会计制度去留问题的讨论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多元化取向使原有行业会计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于是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利用《企业会计制度》对原有行业会计制度进行了统一,从此我国会计规范体系步入了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并存的阶段。这充分说明了经济因素和知识存量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二、国际化是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的目标

  1.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动因

  会计准则的变迁是反应性的,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经济动因来分析,当经济发展仅局限于一国范围内时,会计准则的变迁只需考虑本国经济因素的影响即可。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成为国际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各国必须减少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充分发挥会计“国际商业通用语言”的功能,即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动因在于不断降低理财主体的交易成本。

  (1)降低理财主体的境外融资成本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资本的跨国流动,而资本跨国流动的表现之一是越来越多的理财主体到境外的资本市场上融通资金。理财主体在境外资本市场融通资金,必须按照境外资本市场的要求披露会计信息和其它相关信息,巨额的信息披露成本使理财主体的融资成本不断增加。

  (2)降低理财主体的境外投资成本

  资本的跨国流动的表现之二是越来越多的理财主体到境外进行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理财主体到境外进行直接投资,境外企业遵循的是所在国的会计准则,按照所在国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会计报表。而理财主体在编制合并报表时,遵循的是理财主体所在国的会计准则,这就要求理财主体按照其所在国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子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调整境外子公司会计报表的费用使理财主体境外直接投资成本不断增加。理财主体到境外资本市场上进行间接投资,一般投资于境外资本市场上流通的债券和股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理财主体必须对境外资本市场流通的债券和股票进行估价,债券和股票发行主体的会计报表是估价所依赖的主要资料之一。要进行合理估价,也必须对发行主体的会计报表进行调整,调整会计报表的巨额费用使理财主体的境外间接投资成本增加。

  (3)降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

  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是进行国际贸易所需的费用。如获得准确的国际贸易信息所需付出的费用、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发现贸易对象和贸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贸易合约的费用、执行贸易的费用等。在国际贸易中,购销双方都需要根据彼此的会计报表估计他们的风险,势必要求各方提供可比的会计信息,以便进行贸易判断。因此,减少各国的会计准则之差异,使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自入世以后,进出口贸易活动不断扩大,倾销与反倾销的事件也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已连续5年位居世界遭受反倾销调查的首位,对我国造成的损失年均高达800多亿元。尽管造成我国遭受反倾销损失的原因很多,但会计准则的差异无疑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2.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知识存量动因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知识存量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主要行动集团(即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积累了大量会计准则国际化方面的知识;会计理论工作者对会计准则国际化方面的论辩促使我国会计准则变迁向国际化目标发展。

  我国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积累的会计准则国际化方面的知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出版了大量关于会计准则制订和会计国际协调方面的书籍,如《会计准则制定理论与实践》、《积极开展会计国际协调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国际协调》、《国际会计准则2002》等;密切关注会计国际协调和国外会计动态。

  在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知识存量积累的同时,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者对会计国际协调展开了激烈的论辩,论辩使我国会计国际协调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这可以从有关的检索数据中得到说明:作者以“会计国际协调”在中国期刊数据网上对1997年~2005年的期刊论文进行一级检索,得出的检索结果为1698篇。对会计国际协调进行充分论辩的典型理论工作者(不包括财政部准则委员会委员,他们包括在主要行动集团中)包括盖地、王治安、廖洪、夏冬林、王建新、赵西卜、袁晓勇、刘峰等。盖地(2001)将我国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对比,得出“大同小异”的结论。王治安(2005)以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了判定分析法和平均距离法测量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度。平均距离法下的测量结果表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仍存在适度差异,且计量准则的协调度略高于披露准则的协调度。廖洪(2005)对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夏冬林(2005)从不同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分析了国际准则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协调思路和对策[王建新(2005)以沪深AB股数据为样本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及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两种准则体系下无论线上项目还是线下项目盈余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知识存量的积累促使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向国际化方向发展,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一致就是十分有力的例证。

责任编辑:小奇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