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报告中,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的要求。审计署在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也提出,推进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深化地厅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中央领导以及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同时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制化和制度化,现在更加突出强调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广泛覆盖性。
一、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状况
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不断增加,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已经占到全部审计工作量的40%左右。对于很多县区审计机关来说,上述比例达到60%-70%之多,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县区审计机关的中心工作之一。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面临着的两个矛盾:一方面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任务的加重,基层审计机关因为编制及人员结构和综合素质等客观因素影响,存在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且政策性强、敏感度高,面广量大,经过若干年的实践尚处在深化推进、不断完善的阶段,相关的审计操作规范、审计评价、责任界定细则尚未完全建立。
(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出现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离任审计批量进行,项目数量多,时间集中,审计机关疲于应付,只能“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对离任者任期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情况和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查证很难审深、审透,缺乏充分的审计证据。出现把被审计单位工作总结和个人述职报告中的内容引用作为审计评价内容,或盲目肯定责任人的成绩,或回避风险不做评价,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二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还不甚明显,审计作用未充分发挥。各个项目之间无论实施内容、操作细则等方面都大同小异,审计重点不突出,没有项目特色。审计结果报告内容千篇一律,格式雷同,所承载信息太少或质量不高,“千人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经济责任审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领导干部监督,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目标是不相符的,严重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生命力。
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跳出经济责任审计这个单项审计业务圈子,站在审计工作全局的高度,把它融入到审计机关所有业务中去作通盘考虑,建立一种统分结合、科学高效的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和工作方法。即在审计类型和组织实施上与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其他专业审计相紧密结合;从审计理念和工作重心上,与绩效审计相紧密结合;有统有分,在节约审计成本、科学实施项目、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工作质量方面走出经济责任审计的新路子。
二、统筹谋划,注重结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
从审计类型来讲,经过若干年的探索,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独立的审计类型。在上一个五年审计工作规划中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即“3+1”审计业务工作格局将被突破。新修订的审计法以及即将颁布的经济责任审计条例,促使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已经把经济责任审计完全与其他专业审计并行,并注明了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坚持与财政、金融、企业审计等相结合。新的五年工作规划里增加了资源环境审计这个新的审计类型,因此从与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的角度来讲,还应包括与资源环境审计的相结合。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类型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
1.审计目标上的联系。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评价、鉴定和披露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它虽然体现的是一种对受托人经济责任的审计,但其最终目的是促进相关地区、部门、单位查找管理漏洞、防止损失浪费、推动科学决策,促进相关人员依法正确履行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和监督权,从而达到在制度体制上的建设和完善。这与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专业审计的审计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体现了审计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上的独立监督权和建设性作用。
2.审计内容上的联系。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既包括财务合规性审计的内容,也包括绩效审计或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在审查预算管理、财政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体系建立、财政资金安全、评价财政绩效水平等方面;在揭露本领域、本行业、本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效益方面;在揭露金融行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大案要案线索,揭示影响金融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风险方面;在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性,揭露企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绩效状况,披露企业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履行社会责任、节能减排降耗情况等方面;在检查地区和部门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维护资源环境安全,总体掌握和评价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情况等方面,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的内容都具有共同性。
3.审计对象上的联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具有双重性。其对象是经济责任关系中的责任人,并由责任人的任期确定审计事项,既对人又对事。其载体是责任人获取相应财权及经济决策权、经营权等权力的地区、部门或单位,而上述地区、部门或单位亦是其他专业审计的审计对象。
(二)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自身的特点。
1.审计的委托性。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接受组织人事部门的委托安排的审计,不是审计部门自行安排的,因此在审计程序方面,首先必须接受委托才能进行。
2.审计的时效性。经济责任审计与被审计的责任人调任、离任等相联系,其结果报告是干部管理部门管理和使用干部的依据之一,因此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3.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政策性。经济责任审计最终落脚点是要对责任人任职期间决策能力、行政或者经营效果、管理水平,以及遵守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廉政规定情况,作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并界定相应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它是其他专业审计所不具有的,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其他专业审计区分开来的显著特征。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
1.从工作制度机制上着手,保证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的紧密结合。第一,统筹安排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每年年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应及时主动与纪检、组织部门沟通联系,提出下年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的建议,经党委、政府或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同意后,列入下一年度审计机关工作计划。同时局审计计划管理部门应参照所委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制定相对应的其他专业审计任务,统筹安排,减少重复审计。第二,丰富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和经济责任审计处作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主管部门的职责。明确全局所有审计项目的报告均需报送该处,由该处会同报告报送部门根据报告内容及相应底稿确定有关问题的责任人,做出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这里将不仅仅局限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而是所有审计项目的报告,以责任人为索引建立审计对象评价及责任界定台账,将上述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记录在案。经济责任审计期间内已进行过其他专业审计的,除发现重大问题或有群众举报需要进行延伸审计的,原则上不重复审计,可直接采用上述报告内容及台账记录。这将进一步彻底整合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其他审计业务。全局所有审计业务覆盖的内容将极大地丰富和充实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内涵,在减少项目正式开展所需工作量和审计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质量。
2.在组织形式上加大结合力度。第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其他专业审计结合同时开展的,由同一审计组实施,统一的审前调查,分别制定相应审计实施方案,分别制发相应审计通知书。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还要根据审计人员结构和素质,进行审计组内部分工组建若干专业小组。第二,所有审计项目通知书报经济责任审计处备案,便于其跟踪审计项目执行情况建立相应责任人台账。
3.在项目实施流程中,要坚持统分结合。第一,两类审计结合起来的项目,同时进点,同步实施,相互衔接。具体做法是:(1)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培养和树立责任界定意识。检查、调查、取证时务必要在查清问题的基础上,注意界定相应的责任人。同时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特点进行一些必要的内部调查和外延拓展,取得相应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需对同一问题事项做两份审计工作底稿,分别为审计查出问题事实、定性、处理的底稿和问题责任人、审计评价、责任界定的底稿。两份底稿所附审计证明材料及相关证据应充分,可独立取证亦可索引相互引用。(2)审计现场终结,分别出具关于被审计单位其他专业审计的审计报告和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报告(代拟稿)在送交法制部门复核前先送经审处审核。该处对结果报告格式、审计评价及责任界定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3)结合实施审计的项目,统一进行审计回访,所有文书、底稿、证明材料等归入一个审计档案,统一整理装订。这样既减少了审计成本,避免了重复审计,又保证了审计的质量。第二,对未同步实施,其他专业审计单独开展的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查出的地区、部门、单位的违法违规问题也应确定责任人,进行责任界定,取得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待报告报经审处备案时予以审核,作为登记审计对象评价及责任台账的依据。
4.审计结果利用和审计宣传的结合。共同实施的审计项目对外公告时,审计发现的地区、部门、单位存在问题及整改情况是公告内容的一个方面,同时有关问题的责任人及责任界定亦可以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点上,应与组织人事部门及上级审计机关共同协商研究,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积极稳妥推行,推动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从外部促进党和政府管好干部用好干部。
三、关注绩效,深化内容,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层次
随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以及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更加科学化,其应履行的经济责任将更加清晰,审计内容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其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从审计理念和工作重心上,我们今后要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紧密结合。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从经济责任审计的性质来分析。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根据权责相统一的基本原理,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是指其行使经济职权所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其内容不仅包括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责任,即财务责任,而且还包括其他经济活动的责任,即绩效责任。所以我们亦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是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的人格化。
2.从审计内容来讲,经济责任审计本身亦包含绩效审计的内容。审计经济责任人其他经济活动的责任,主要包括其执行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职责,这些责任属于绩效责任的范畴,也是绩效审计所关注的方面。
3.从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前景和生命力来讲,现时以财政财务收支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已不能满足审计目标的需要,已严重桎梏了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发展。由此,就必须与更高层次的绩效审计相融合,尽可能丰富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内涵,保证审计报告质量,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4.从当前及今后干部考核和管理的需要来讲,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干部素质是国家首要的软实力。在我国,各级领导干部是领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都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并推动付诸实施。对干部的考核管理也需要更科学化,要素也要更全面,更贴近其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因此结合开展绩效审计,对公共财政及某一领域、部门、单位的收支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量化干部政绩,促进领导干部全面履行经济职责,从而促进地区、部门、单位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1.从工作规划和重心上,要积极稳步推进两者相结合。可先选取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出成绩出亮点。如加强投资领域的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重点对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有较大影响、资金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公共设施、专项基金(资金)开展绩效审计,把效益好坏作为资金、项目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之一,对责任人的功过是非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实践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单位绩效审计与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争取到2012年所有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都与绩效审计结合进行。
2.评价体系上相接轨和借鉴。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绩效责任的评价和界定,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借鉴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两者具有相通性。评价审计对象绩效水平的标准,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政策性标准,即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与原则。二是经济性标准,即实现经济目标情况。三是技术性标准,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绩效审计所参照的绩效评价体系应是政府、行业、部门、单位建立起来的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能够衡量评估对象经济、效率、效果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应是得到权威部门、审计、被审计单位三方确认的。目前国家出台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由职能指标、影响指标和潜力指标3大类、33项指标组成。行业绩效评价体系有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等四部委相继联合发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指标解释以及相配套的国有资本增值结果计算及确认办法,各行业也正以此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参照引用绩效审计的若干标准和体系,也应注意只有与责任人行使经济职权履行经济职能相对应那部分业绩属于经济责任的范畴,其他行使非经济职权应负的绩效责任则不具有经济责任的性质,因而不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时应注意区分。
3.技术方法上的结合。绩效审计实施时除运用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外,更主要地运用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技术,来评价审计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经济责任审计则也需要采用大量的信息收集技术,如实地观察法、审阅法、座谈会、调查问卷等;信息分析评价技术,如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统计抽样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等。审计实施时,要综合选择和使用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规范绩效分析评价和责任界定行为,从而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前尚处在实践总结完善之中,建立上述统分结合、科学高效的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和工作方法,将尽最大可能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生命力和活力,满足党委政府对审计部门的工作要求。
上一篇:中小事务所开展代理记账业务浅析
下一篇:请走出重程序轻证据的误区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