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50 苹果版本:8.7.5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基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农业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来源: 吕广仁 编辑: 2009/09/14 15:15:44  字体:

  【摘要】农业属于弱质型产业,农业小企业属于弱质企业,使其融资渠道受到诸多限制。由于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一定问题,对于农业小企业来说,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存在很多限制。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起适应新型农村的金融体系,不断开发适应农业小企业融资的新品种,加强金融创新,并科学地选择融资渠道。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农业小企业;融资难;对策

  一、我国现行农村金融体系概况

  (一)现行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由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两部分构成。其中金融中介占据主体地位,金融市场中除民间借贷较为活跃外,其他部分在农村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很小。金融中介由政策性中介、商业性中介和合作性中介三部分构成。在农业小企业经济活动中,这三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现行农村金融体系对农业小企业的支持现状

  1.间接融资渠道有限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流动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雇员少于20人的小企业流动资金来自银行贷款的仅有2.3%,而农业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资金则更少。从获得渠道上来看,多数的贷款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其他商业银行则极少借入农业小企业融资业务。

  表1为2006年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贷款年底余额。

  

  2.直接融资渠道受阻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对农业小企业的支持服务力度较间接融资市场更小。对于当前本身欠发达的资本市场而言,农业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使得其直接融资更加困难。虽然,我国已于2004年5月在深交所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但其较高的准入条件与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市场还有一定的差距。截至2006年底,我国有181家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但这与4 200多万家中小企业的总量来说是杯水车薪。其中农、林、牧、副、渔业上市公司有3家,食品、饮料上市公司仅2家。而对于众多的农业小企业来说更是可望不可及。由此可见,资本市场结构的缺失与功能的不足,使得农业小企业基本失去了直接融资的渠道。

  表2为2006年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统计。

  二、缘于金融体系缺陷的融资难问题成因

  (一)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对于农业小企业来说,主要融资渠道为银行贷款,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制约,所获得的贷款规模小、可使用周期短、成本较高。相对于间接融资而言,农业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更加狭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准入条件过高,没有建立起适合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虽然,中小企业板市场和OTC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相对于众多的农业小企业来说还是极为有限。

  (二)贷款成本高

  农业小企业的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有着自身无法避免的脆弱性,这使得农业小企业借款存在较大的风险。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经营原则,银行提供贷款的利率自然要较高。另外,农业小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单笔融资需求的金额也较小,但业务发生却较为频繁,季节集中性较为明显,贷款呈现“少、频、快”的特点。而从贷款审批流程上看,没有形成适合于农业小企业的独特业务办理流程,使得这种贷款与其他大中型企业相同,导致银行贷款中的营业成本率较高,这也是贷款成本难以降低的重要原因。

  (三)信息不对称

  由于农业小企业多处远离城市的地区,加之这些企业多数没有建立其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识别困难的问题,使得银行很难认识和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资金需求情况。从银行角度来看,没有搭建起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使银企之间建立起长期、互信的合作机制,也是导致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原因。

  三、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破解农业小企业融资难

  (一)多功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1.强化农村金融体系融资功能。降低农村金融机构设立门槛,在现有农村金融中介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其他商业银行(尤其是地区性商业银行)“上山下乡”;基于邮政储蓄在农村广泛的网点布局,加强其功能改造,丰富农业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小规模信用贷款;同时,保证来自于农村的存款主要运用于当地农业建设和农业小企业扶持;开展多层次的信托业务,尤其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以支持农业小企业的发展。加快我国二板市场的建设速度,开拓柜台交易市场,以开通农业小企业股权融资渠道,使其在获得大量资金的同时规范化公司管理;开发多种具有较强适用性的基金品种,引导城市过剩的流动性流向农村,支持农业小企业发展;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推广特种农业小企业债券,也可以考虑由金融机构发行用于农业小企业的金融债券。

  2.建立农村金融体系风险控制功能。源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农业小企业的经营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开发适合农业小企业的险种,给予其有力的经营保障,同时加大保险业与银行信贷有效结合,降低信贷风险,保障信贷规模扩张;在农村成立职能型期货公司,大力开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功能;加快开展金融期货、期权的步伐,为农业小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风险控制工具;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信用衍生产品,拓宽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分散农业贷款的信用风险。鼓励涉农金融机构根据自身需要和市场状况,积极探索开发以中长期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涉农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防范和控制涉农信贷资产风险。

  3.畅通农村金融体系支付清算功能。可靠的交易和支付系统应是金融系统的基础设施,缺乏这一系统,高昂的交易成本必然与经济低效率相伴。一个有效的支付系统对于社会交易是一种必要的条件。交换系统的发达,可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可以促进社会专业化的发展。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建设和完善支付清算系统和业务处理系统。有重点地鼓励和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合农村实际的支付结算服务品种。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展和延伸支付清算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辐射范围。

  (二)基于农业小企业特定风险的金融创新

  1. 推行信贷与保险捆绑发展模式。目前,农业的高风险性是影响农业小企业禀赋和信贷机构偏好的最大因素,而化解农业风险最有效的手段是提供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在信贷与保险捆绑发展模式下,发挥保险企业展业工作深入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信贷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困难,又可以提高农业小企业的信誉度,发挥农业保险的抵押品替代功能。这样既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禀赋,又能增强农村信贷机构对农业信贷的偏好, 从而实现农业信贷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

  2. 开办基于交易品抵押的关系型贷款。关系型贷款不同于传统市场交易型贷款,它所依据的信息主要是有关企业信誉和业务品行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属于难以量化和用书面报告传递的“软信息”。关系型贷款不拘泥于严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而注重长期合作中企业的信用,而对农业小企业交易品的抵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后顾之忧。因此开创此类贷款品种有效解决农业小企业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抵押品匮乏的问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贷款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使银行与农业小企业之间形成长期互信、合作共赢的借贷关系。

  3.开发旨在降低信贷风险的信用衍生品。信用衍生品(Credit derivatives) 是由参与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双方签订的一项金融性合约,该项合约将信用风险从标的资产中剥离出来,并进行定价,使它能够转移给最适于承担或最愿意管理该风险的投资者的规避信用风险的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没有真正的信用衍生品。借鉴香港已经出台的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条例,完善立法,适时推出信用衍生品,如:信用违约掉期、信用关联票据、信用差价期权等,使得信用风险证券化步伐加快。以非标准化的合约为尝试点,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使其针对性更强,更能有效化解农业小企业贷款中的信用风险。

  (三)基于企业成长周期的融资渠道选择

  Berger和Udell(1998)认为:伴随着企业成长周期而发生的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的变化是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基本因素。农业小企业在初创时期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最为严重,即具有信息的封闭性,因此给中介机构进行贷款判断造成巨大的困难,造成外部融资渠道堵塞。为此,处于该周期的农业小企业多数依赖初始内部融资、商业信用和天使融资、风险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当其进入高成长阶段,随着追加投资的增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有了较好的业务记录并有了一定的资产作为抵押,企业的信息透明度有所提高,企业开始较多的依靠金融中介的债务融资;在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阶段后,企业的业务记录更加完善。企业信息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开始公开市场发行有价证券来筹集资金。当企业具备了从公开市场筹资的条件后,来自金融中介融资的比重下降,股权融资的比重上升。因此,企业要顺利发展就需要一个多样化的金融体系来适应其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

  【参考文献】

  [1 ]艾涛.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J].科技广场,2007,(6).

  [2] 柴洪,杨林娟.定西市马铃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5).

  [3] 陈琳林.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4).

  [4] 陈小刚,盛国辉.构建和完善有效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9).

责任编辑:小奇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