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导读:任何由“对”到“峙”的矛盾都不可能一天形成。从网站被黑客贴出悔过书,到“雷”翻世人的少林上市门,少林寺究竟怎么了?
2010年新年伊始,我们奔赴河南嵩山,对话大矛盾中的释永信,解读正遭遇建寺“1500年来所遭受的最大桩麻烦”的少林寺。
雾锁嵩山,大雄宝殿后的方丈室,亮起了此刻寺中唯一的灯光。时间已近凌晨,听说方丈回来了,记者在几名弟子陪同下赶往方丈室。圆脸、大耳,一身红褐色僧衣的释永信,背着手立于佛堂中央。
佛堂的桌上摆着一包速食面,素的。他确实很忙。数小时前,还在北京参加一个宗教界的会议;一天后,又得去三亚参加一个企业界的论坛。而此间的一天,他要在“家”里把该签的字都签了;同时,接待一位看似与他不大搭界的《商界》记者。
尽管他对“少林CEO”的称谓不太感冒,但这并不表示他对商业的排斥。他在跨越某种边界,我们也是。
释永信直视着记者的眼睛,他说一口河南普通话,思维很快,对数字极其敏感。我们的对话起初是一问一答式的,但当记者放下采访本不再记录,他的话又很快多了起来。身边的人说,“大和尚以前做事,只要他认定是对的便不会在意别人看法,但现在,他不得不有所顾忌。”
26岁,他成为少林寺1500年来最年轻的住持,而当时的少林寺只有大火烧剩的断壁残垣,以及十几个老得没有地方去的和尚。和尚们先得吃饭,然后才有力气修行悟禅,这个偏居深山的千年古刹,连外出公干的公交车费都没有,何谈普渡众生?
“为了脱贫”,一句震撼三十年的时代主线。只是,这一质朴的口号若从僧人口中说出,则难免招致非议。他们只能是为了恢复“天下第一名刹”的气象而努力——即便这也是一种创业,而且更艰辛。
事实上,以入世的精神去经营出世的寺庙,是符合少林“农禅并重”的历史传统以及禅宗“不避世”的佛法精神的。只是,释永信的入世之举似乎太过超前,超前到瞬间崩裂了世俗对僧人的固有印象,继而让少林寺的进与退,取与舍,争与弃,每一步都伴随争议。
争议无论哪个领域都存在,从圈里跨界到圈外,都需心存被“暴打”的准备。大考在2010年初到来,或者说大矛盾在2010年初聚焦——
先是少林寺的网站在一天之内被黑三次,一张假冒的悔过书罗列了释永信读MBA、网上9999元叫卖少林武功秘笈、接待世界旅游小姐、结交好莱坞名人等数宗罪状。
紧接着更猛的是,登封市传出将协同港中旅打包少林寺的门票收入上市的消息。
一夜之间,硝烟弥漫。少林寺与当地政府的矛盾,商业化运作与世人观念的矛盾,以及入世出世深浅程度的矛盾,犹如密集的响箭在新年伊始破纸而出。
少林寺,遭遇了建寺“1500年来所遭受的最大桩麻烦”。
任何由“对”到“峙”的矛盾都不可能一天形成。那么,少林寺与当地政府究竟是怎样的依存关系?
“被出世”与“被上市”
这是2009年的12月28日。在香港中旅集团(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挂牌仪式上,登封市政府与港中旅领导,西装革履信步登台,而与此事关系密切的少林方丈,直到最后一刻都未有现身。
“没接到当地政府的参会通知。”这是他给记者的回答。但很明显,这一事件他是知道的。
就在公司挂牌的前一天,少室山下佛号阵阵,释永信带领全寺僧众沐手焚香,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法会。法会上,其奉“抵制瓜分肢解少林文疏”一章,将丛林“1500年来所遭受的最大桩麻烦”禀明菩萨。
行佛事与菩萨对话,并借此表达对俗世的抗议,释永信对出世入世的尺度拿捏可见一斑。这一点他与汽车行业的李书福颇为神似,除了主流智慧,兼有老农聪明。
风波主角之一的港中旅,以旅游为主业,尤为擅长主题公园的包装,是四大驻港中资企业之一。在新公司中,港方占51%股本控股,少林寺门票经营权等嵩山少林景区资产则被登封市作价4900万元作为入股的一部分,双方合资年限为40年,拟定2011年上市。
矛盾的核心恰恰在于这一纸门票。据称,目前嵩山少林景区一年门票收入大概1.5亿元,其中30%分给寺院,其他上交财政。可就是这每年1.5个亿的门票收入,竟然只能作价4900万元作为入股资产,有贱卖之嫌。
门票的弦外之音其实是自主权。多年前,因深受“少林火腿肠”、“少林汽车”等品牌抢注之扰,释永信愤而出手,成立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无形资产进行保护。这也被看作少林寺入世的标志事件。
“实业公司就是少林寺的代表,方丈还有首座等三个老和尚一起做代表注册了这个公司,所有权益都在少林寺,没有个人资产。”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大梁称。
此次,若合资公司执意以“嵩山少林”名字上市,而少林寺本身无意出售商标使用权,届时,谁是真少林?
对峙由此开始。
事实上,任何由“对”到“峙”的矛盾都不可能一天形成。十年来,释永信将少林寺推向了高峰同时也把自己推至风口浪尖,但无论俗世对其评价多么难听,功夫生意的最终受益者其实还是登封市。
小城登封人口60余万,前来习武的学生便超过6万。该市有70多所以少林名义命名的武校,学生每年的学费几乎都在万元以上,若再加上衣食住行,每年登封可以从中收益3.5个亿。
“都非少林寺开办,但你要追究下去,那得砸掉多少饭碗?”
更搞笑的是,少林寺本是少室山下一个寂静寺院,当地政府却用硬生生修道牌坊把它围起来。寺院“被长大”,门票也涨到100元。从检票口到寺院几公里的路程,电瓶车往来穿梭,“上车10元。”
“大和尚一直主张取消门票,但最终这种局面,游客骂的还是他。”钱大梁称。类似的黑锅还有很多。有一年政府要表彰当地旅游功臣,释永信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最终他还是去了。结果鲜艳的大红花一戴,80多万的越野车一奖。第二天,全国又是一片讨伐。
禅宗自古不避世。在商业社会,入世又不得不与商业打交道。走过官府供养、僧人种田自给之后的少林寺,是打开了下一个一千五百年的窗,还是真掉进了利欲的网?
出世入世,硝烟腾腾
亲近释永信的人说,“大和尚其实是个精通佛家圆融智慧的人,他不像一般的和尚,少林寺特殊的地位需要他考虑平衡各方关系。有时他听着别人的意见不断点头,至于决定,他心里认定的东西谁都改变不了。”
比如这一次。
继“法会祈愿”、“缺席会议”之后,少林寺通过律师事务所在网上发表声明,坚决执行“僧道管庙”政策。
释永信深谙网络的作用,这一点他确实超前于很多僧人,也超前于很多高人。一个有趣的细节是,1996年第一次触网的释永信,回寺后立马拉起电话线,给少林寺做网页。而此时,马云都还没有自己的网站,比释永信大一岁的张朝阳也刚融到第一笔风投。
舆论的矛头很快冲向登封当地政府。第三天,释永信接到电话。电话内容他不愿向记者提及,只是反复强调少林寺的合法权益已得到保证。第四天,郑州,始终未能同时出现的三方——登封市政府、港中旅和少林寺,握手言和。
会场上,市长郑福林称“少林寺上市”是一种误读,在对少林寺做出“三个确保”和“四个不变”的承诺后,轮到释永信发言。释拿出准备好的讲话稿,两分钟内数次提及“少林寺资产受法律保护”,“少林寺不会参与旅游公司的股份和经营活动”。
他始终正襟危坐,不动声色,连应付的笑容都未曾浮现。
这一事件中,少林寺几乎得到了学界、宗教界,甚至娱乐圈的支持,连寺里的保安都说:“方丈做得对。听说港中旅来了,保安都可能换他们自己的人。”
至此,一场由上市引发的风波似乎骤然消歇。只是少林寺依旧硝烟腾腾,网上贴出的悔过书极尽挖苦之能事,也一定程度说明少林寺商业化运作与世人观念的矛盾,以及入世出世深浅程度的矛盾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
面对记者,释永信展现出了佛家的宽容,他说这只是网民跟少林寺开的一次玩笑。“我们现在做的事,就像一座大楼正在打地基,初看很丑但等到大楼盖成,世人自然就明白了。”
事实上,“正在打地基”的少林寺,当初确实是为了保护品牌,凌空出击。因为现行法律没有为寺庙的商业化行为提供依据,1998年,少林寺成立了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寺院向公司注入文化资源等无形资产,实业公司再聘请职业经理人,继而反哺寺院。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佛教界的第一家公司。
十多年过去,少林寺已经形成了以慈(公益活动)、禅(禅宗祖庭)、武(功夫、秘笈)、医(少林药局)、艺(书画、音乐、雕刻)、刊(出版发行)为集群的全产业链。
尽管释永信冷静说道,少林体系的商业行为全由公司接洽,对外合作也一律在实业公司的平台上进行,但他的身份决定了他必然成为这个庞大体系的头脸。“也正因为此,外界往往将责难指向方丈一人,却很少看到里面的情况,以及他内心的挣扎。”
这显然有失公允。
世人可以接受企业教派般的文化,奈何接受不了千年古刹闪现一丝企业家精神?
被误读的“少林商”
那么,里面的情况究竟是什么?
如果从恢复“天下第一名刹”气象的角度看,释永信的出现堪称作少林之幸。从接手时的几间小庙十来个老和尚,到如今三百多名僧人,从组建武僧团,到重修寺院重塑金身发掘典籍,二十多年来,少林寺的建设几乎从未断过。即便是记者造访当日,少林药局和经堂也仍在紧张地翻修。
佛界著名的星云大师曾说,现在少林寺在国外声誉很不错,发扬少林宗风可以搞出如此场面,不容易,说明本领不小啊。
事实上,这世间任何大场面的推手都不会只有一人。释永信更多是以少林之名聚合了僧俗两界顶尖高手,继而催生了出世入世的化学反应。
二十年来,他造访了60多个国家,“视野和接触的层面已经不一样了。”而在国内,这位永信大和尚不仅跟马云、王中军等商界人物屡有交集,甚至后者对其身上的商业才华还颇为赞赏。
能与众多商界人物产生交集,也并非释永信主动而为。过去三十年,中国企业家咸鱼翻身,拥有了几千年未曾拥有过的明星地位,但从内心来讲,财富并未帮他们找到精神的根。于是很多人开始向宗教寻求精神支撑。
比如,香港股神李兆基前来少林拜访时,随身携带了一个大箱子,打开一看,全是他写的佛教文章。
在这样的纵深背景下解读少林商业体系,你会发现一条清晰的逻辑。
即,凭借少林寺强大的品牌力量,以及众多企业家资源,释永信根本不需要思考创新的问题,他只需稍一抬脚跨界,便会组合成一个动人的商业项目。
只是,少林实业公司(后改名为无形资产管理公司)看起来并非传说中的企业集团,其总经理钱大梁也算个地道的文化人。据说2003年之前,该公司一直由少林寺补贴日常运营,没有赚过钱。公司现在20几个人,人均工资也就一千来块钱,不过今年准备上涨了,“为的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与市场化的公司接轨。”
而纵观实业公司近几年操盘的项目,诸如海选“功夫之星”、开拍《少林寺之僧兵传奇》、以及斥资3.5亿元在嵩山峡谷大搞“禅宗音乐大典”,不难发现,这些被外界炒得沸沸扬扬的项目中,少林确实只能算个品牌提供商。
在“功夫之星”项目中,深圳卫视向少林寺支付了100万元品牌费,支付时少林寺要说明钱全部用于少林功夫保护基金,还有些用于慈幼院每年费用。另据一家曾与少林寺合作过的企业透露,和少林寺签的合同与普通商业合同略有不同,其中一款还要求企业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自己做慈善。
至于“音乐大典”,主导则是地方政府,少林寺的股份很少,起初在做股权安排时甚至可以不安排少林寺。尽管几无获利,释永信觉得这可以展现少林寺“禅”的一面,很热心,见人就推荐,重要活动也都会到现场。
“但即便这些项目都赚钱,收益大头也是合作方的,寺院只出品牌不参与实际运营,也不拉广告。”
出世入世二十多年,不知释永信心中是否真能“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取与舍,进与退,争与弃
亲近释永信的人说,萦绕在方丈心中的烦恼,从来就不是“该不该商业化”、“该不该做公司”,而是“如何平衡商业与信仰,影响力与神秘感”。
那么,这一过程中有没有错误?
“诸如给手机开光,9999元售卖武功秘籍,以及把互联网论坛搬进藏经阁等,其实很多人不清楚来龙去脉,不是少林寺做偏了,而是合作方做偏了结果把少林寺也带了进来。”
一个让人发笑的插曲发生在2009年12月。
网上突然爆出“泰拳王挑战少林功夫”的新闻。诸如神目杀、拳灭风、屠龙肘等五大拳王,从名字上看无不像从武侠小说里走出来的,对方来势汹汹叫嚣“灭少林”,秒杀中国高手。
这般“无厘头”的挑衅面前,少林自然选择了沉默。但没过多久,网上又突然爆出“少林不应战,峨眉掌门主动请缨。”——炒作痕迹一览无余,但公众的质疑,往往还是会把少林牵扯进来。即便它也是个受害者。
吃一堑长一智,如今的释永信非常注重自主权。无论哪家企业前来谈合作,他牢牢抓在手里的纲,永远都是是否有利于少林文化传承发扬这根主线。
钱大梁掌舵的实业公司一旦遭遇前来寻求合作的项目,他会组织人手立马评估。参与评估的除了精通商道的方外之士,也有穿着僧袍的寺内精英,等到他们形成初步意见,再将思路提交方丈,释永信则代表少林寺传承人做出最终抉择。
能够集中体现释永信商业创意的是“少林欢喜地”。千万不要以为它只是个坐落在少林山门左侧的普通小店,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少林僧人的日常生活,同样也可买到各种佛教产品。一双划了六条线的布鞋,叫作六度轮回鞋,售价238元;一本印有金刚经字样的笔记本,售价38元……
此外,释永信对入世尺度的拿捏,在少林素饼的开发上也可得印证。
三年前,一个香港人想拿到少林寺的授权,开发少林素饼。他连续两年拜访方丈,结果弄得释永信见了他就躲。两年后,释终于答应将素饼授权给他,结果香港人用了一年时间,让素饼的销售额在不打广告的前提下突破了一个亿。
于是,他又找到释永信希望能在少林寺里有个殿堂,并以少林的名义稍微做做广告。双方僵持不下,释永信死活不答应,“如果对方再坚持,少林寺索性就退出了。”
“要想短平快地变现少林寺的品牌资源,有很多方法。少林寺要想利益最大化,根本不用走现在的路子。”
释永信说,少林寺的出世、入世,就像一条船,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上。在时代的潮流中,避世已避无可避,而在商业社会,入世又不得不与商业打交道。在走过官府供养、僧人种田自给之后,他要对少林寺的下一个1500年负责。
当初在接受师傅衣钵的时候,师父对他说:“你有慧根,希望你能像慧能方丈一样发扬禅宗,光大少林。”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不知释永信心中是否真能“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三顿饭与三个视角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体会一些方外之士对于少林寺的感情。
在郑州河南面馆,钱大梁反复强调着释永信这些年的不易。“一个大家长要管300多名弟子的方方面面。他也可以找个山洞一辈子清修,但他必须要为更多人创造一个好的清修环境,世人现在不理解他,总想着僧人就应该过两千年前的生活。这其实是对禅宗最大的误读。”
有一次,一位前来拜访方丈的人执意要送他一部苹果手机,客人走了,释永信立马转手送给钱大梁。“要是方丈用这个手机,第二天不知又要被炒作成什么。”还有一次,有人建议释永信去网上开博客,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钱大梁说,我先去试试,免得又把方丈害了。
即便白天应酬太多,释永信现在依旧坚持晚上十点睡觉,第二天四点起床到禅堂坐禅。
第二顿饭是在少林寺。少林寺虽然游人如织,但是僧人居住的地方是一律不对外开放的,房间两个人一间或者四人一间。
接待记者的严开法师执意要请记者吃饭,四个素菜一个汤。打包时,他只要了一个塑料袋,然后把所有的残羹剩饭全部装进去。严开在德国的少林中心待了四年,他说,现在国内国外很多人打着少林旗号招摇撞骗,但现在少林的僧人只有300人,我们哪有时间干这些呀。
第三顿饭是在少林寺对面的农家乐。农家乐的老板开一部奥迪A4,显然,当地人因为少林寺确实发了财。记者问他们,和尚有钱吗,他们回答有。“你怎么知道有?”“现在的和尚出门全都坐飞机!”
释永信说,如果把现代化比作潮流,佛教就是一条船,要面对潮流,把握好方向,明了该干些什么,不该干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稳当地航行在潮流之上。水涨船高,而不是像鱼一样被冲走……
上一篇:如何认定借壳上市
下一篇:上市银行年报披露进入高峰期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