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在不断的深入,我国社会组织体系开始以社会分工为基础进行分化,由“一体化”转向了“多体化”,从“单体化”走向“分体化”。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还政于政”、“还企于企”,在此基础上对自身进行分类改革。最终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主要是一些以社会公益服务为主要职能的组织机构。事业单位历经多次改革以后,“政事分离”、“企事分离”、“事事分离”、和“政企分离”初步实现。明确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分工,并在此的基础上,确定了事业单位的社会权利和职责,各类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由此得以确认。
一、事业单位旧有管理体制的弊端
第一,举办主体单一,国家拨款是其主要经费来源,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社会资金的进入。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办”事业,国家“养”事业。国家不仅要“养”事业单位的人员,还要“养”事业运营和发展。这样一来,一方面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致使国家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出现不足的局面,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限制了社会资金的进入,致使事业领域竞争压力的缺乏。
第二,政府“管”“办”一体,事业单位成为了政府的附属部门。政府部门不仅对在宏观上对事业单位实行经费、编制、发展规划的管理,同时在微观上直接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指手画脚。结果,导致事业单位缺失了自主性和独立性。
第三,管理模式官僚化,事业单位官僚主义严重。部分事业单位往往以“准政府”自居,在服务民众时,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群众发号施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得过且过、拖拉散漫、墨守成规、不负责任几乎成了部分事业单位的代名词。
第四,事业单位重复建设、彼此封闭。事业单位是部门所有制,这就意味着事业单位与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地方和层级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部分地方和部门甚至出现了为了某些特殊群体而“因人设事”的荒唐局面。同时,不同部门属下的事业单位往往相互独立封闭,互不往来,资源整合与共享皆成困难。
第五,用人模式“干部化”限制了人才的引入和流动,同时又给事业单位带来了人员队伍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
第六,事业单位的产品具有福利性,导致消费需求盲目扩大,进而出现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事业单位产品“福利化”引发了两大问题:一是事业单位变成成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福利中介体。既无经济风险,也无经济收益,服务情况的好坏对事业单位没有任何直接影响。由此导致事业单位进行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缺失。二是事业产品“福利化”对消费需求有着不恰当的刺激作用,导致消费量超出了实际消费需求。迫使政府不断扩大供给,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第七,事业活动缺失经济性,使得事业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活动被认为是社会活动,而不是经济活动。其经济要素变动同国家计划调控相互脱节。一方面,事业单位的劳动成果无法及时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实现其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理论、技术、人才的要素,也很难及时地反馈到事业单位中。
二、加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创新工作
第一,深化市场化改革,细化社会组织的分工、分责、分权、分险、分利、分规和分法,各种社会组织的地位、功能、职责、权利以及运行机制、行为规范都应该进一步的确认和规范。建立公正规范的事业单位的法人制度,创造良好的事业组织发展环境,确立事业单位的社会主体地位,促进和保障事业单位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动力。
第二,推进和深化公共投资体制改革,开放公共投资领域,制定相应的投资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实现公共投资体系多元化,使得公共投资来源不断扩大。进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事业单位发展的活力。
第三,改革事业单位的领导体制与决策机制,实现事业领导体制与决策机制的规范化、高效化。事业单位要想发展:一是应该招贤纳士,造就和培养一批高水平、高境界、高能力和高素质的事业管理人才。二是取消事业单位及其领导干部职务的行政级别,彻底改变事业单位领导的行政化与官僚化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同时,事业单位不能单纯追求片面的和短暂的经济效益,而应该致力于服务社会公众。
第四,实现财政分离,建立独立规范的现代事业财务管理体系。建立更加灵活和高效的事业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资金不足、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加速推进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扩大事业单位依法理财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第五,深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事业人事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事业单位吃大锅饭的局面,引入竞争、约束与激励机制,调动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切实推进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改革,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人才的潜力和活力。而我国绝大多数专业技术人才都聚集在各类事业单位里,因此,事业单位人才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人才战略和创新战略的实施。
第六,改进和完善社会公益事业评价体系,建立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行政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标准,促使事业单位不断提高效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对于运行绩效良好、社会公信力强的事业单位给予适当的政策、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相反,以公益为名谋私益、运行效率低、服务水平差的事业单位,要给予相应的惩处。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监督、评价和奖惩机制。
第七,扩大事业单位的运行管理的自主权,包括投融资的自主权,理财的自主权,人事管理的自主权,依法分配的自主权,管理制度调整和内部组织结构的自主权,公共服务创新和发展的自主权,切实调动事业单位自主发展和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事业单位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活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八,建立多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事业单位监管体系,确保社会公益组织的公益性、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诸多与其公益性质和目标不相符合的现象,却很难从根本上得到纠正。究其根源,依然是整个社会组织体系分工不清和权责利关系分化不明所造成的。
总之,只有创新事业管理制度体系,才能够克服传统事业单位行政化、官僚化的弊端,并有效地避免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出现单纯企业化与商业化的倾向,从而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水平。也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才能够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上一篇: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
下一篇:集团财务公司资金统筹管理研究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