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50 苹果版本:8.7.5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从剑术的境界参悟人力资源管理

来源: 朱彧 编辑: 2010/11/30 14:19:35  字体:

  摘要:以剑术的境界为模拟参照,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所在,由浅入深地分析导出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践运用中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有的放矢、切中要害的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

  关键词:剑术 人力资源 经营 管理

  引言

  电影《英雄》中有这么一个镜头:秦王面对残剑留下的“剑”字,幡然大悟。他说:“剑术的第一层境界是手中有剑心中也有剑,是人剑合一;剑术的第二层境界是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是剑在心中;剑术的第三层境界,也是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是大智慧、大包容,是天下的和平。……”听来令人感心动耳,荡气回肠。作品通过逐层拔开武侠中“剑”术的境界与神韵,揭示什么是无敌于天下的盖世英雄!

  当今企业竞争之激烈并不亚于战国纷争。人是企业竞争的第一要素,对任何事务的经营管理,归根到底无非是对人的经营管理;辉煌的成就都是人做出来的,而财富帝国的没落破败,也都是人造成的。因此人力资源经营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怎样最有效地激发组织成员主观能动性,达到使用价值最大化,是人力资源经营管理的终极使命,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换言之,怎样舞好人力资源经营管理这把剑,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人合一,万物相通,剑术的境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人力资源的经营管理与剑术正如异曲同工,切看如是。

  1 手中有剑心中无剑VS盲目管理

  手中有剑心中无剑,即人是人,剑是剑,练的是一招一式,只重 “器”而不重“术”,重“外”而不重“内”,重“表”而不重“心”。看上去有模有样,实际上招招不得要领。

  这种情况较之人力资源管理,有类似可比现象:人事制度似乎健全或比较健全,企业的各种人文活动大张旗鼓开展,但员工士气低落,流动率过高;或者人浮于世,出工不出力;或者人事矛盾重重,缺少凝聚力;或者工作效率低,工作标准得不到良好贯彻;以及用人机制不够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没有形成;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不配套.……这些现象都反应了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问题或盲点。究其原因,大体归纳三点:

  1.1 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性的认识不足 企业高层领导重经营效益,轻人事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性认识不够。比如,人力资源部门定位太低,无法统筹管理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部无法将企业和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统一结合;人力资源部的实际工作停留在主管层以下;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注重于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却忽略了关注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与企业经营战略、市场环境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不在于管理,而重在经营,它的经营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自上而下的,它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先导,没有这样的理念很难操纵自如。

  战略观念和技术事务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技术事务离不开战略观念的引导,战略观念需要技术事务的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者应该在明确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将其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各制度模块之中。

  1.2 对制度建设的“出发点”有待转变 企业还是以客观存在的“事情”的管理为主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控制员工的导向,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作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现代员工具有越来越强的维权意识,主宰自己命运,实现自身价值的诉求。因此要寻找企业的文化导向与员工价值观相一致的“结合点”,作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建立企业与雇员的信任纽带与合作契机,而非单纯的控制员工的制度措施。

  1.3 做人是管理效能的首要因素。管理的实践表明,做人比管人更重要。人力资源的管理,说到底是管理者自己如何做人和如何教导部下做人的问题。如果管理者自己在做人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那么,管理者用什么样的指导原则来教导自己的部下呢?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进行呢?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又如何实现呢?管理者的人格直接会成为影响其管理效能的首要因素,所谓人格致胜。因此,以优秀的做人赢得管理资格和权力,是职业经理人的人生必修课。

  2 手中有剑心中有剑VS制度管理

  手中有剑心中有剑,人即剑剑即人,人剑合一,剑随心发,练就的是剑气;眼到——心到——剑到,招招制命,点到为止。

  有好制度的国家就是好国家,有好制度的企业才是好企业。放之于人力资源管理,即是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做到这层的企业已为数不多。能够即时地把看起来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整理的井然有序,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为理而管,因管而理,企业管住了人身,也管住了人心,企业内部的资源也基本做到了有效利用,但企业是企业,雇员是雇员,雇员只是在工作,或者为自己的事业(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一致时)而努力,并没有投入全部或者是大部分的精力,只把工作当成一种任务和职责,在有管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活动能有理进行,如果没有了管理,就极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企业必须时时注重管理、加强管理,才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这种状态下的企业管理目标虽然能够实现,但不是管理的最佳状态。这源于制度管理本身的局限性。比如,人力资源管理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而制度管理是一种理性思维,并不看重人情,在制度执行中对情、理、法的把握即不是制度所能企及的。又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是动态管理,在不断的变革中才能充满活力,但变革中如果过分强调灵活性,就会与制度的制约相冲突,变革中的制度管理之难在破旧立新的把握,立新不能突兀,破旧不可随便,这种度的把握仍是制度不能企及的。

  3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VS人本管理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这已非剑术,而是剑道!手上有没有剑,剑好不好坏不坏已无关紧要,信手拈来枯草枝叶皆可以成为剑,而不滞于物,心中有剑与手中无剑是一对辩证的统一体。这样的层次具有对主客体通透的洞悉能力,高屋建瓴的掌控技巧。这种境界在管理上堪称游刃有余,运筹帷幄的“高手”,实在凤毛麟角了。

  人本管理即是文化管理的表现形式。从人性出发分析问题,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来进行管理的方式。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须是以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哲学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思想的统帅。比如:怎样处理好企业、社会、员工、顾客四位一体的和谐关系;怎样对待变革与稳定、保守与激进、低成本与高品质、鼓励创新与严格纪律、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灵活性与原则性、价值导向与利润导向等一系列企业面临的矛盾,能够不受矛盾限制,利用矛盾并转化矛盾,在各种矛盾中游刃有余,既能兼顾两极又能区分黑白,正如中国的太极哲学,刚柔相济,虚实分明,随人而动,随机应变,阴阳互化的对立统一观。因此,人本管理是哲学思想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不滞于物的“剑道”。

  4 手中无剑心中无剑VS无为而治

  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杀、剑、各种兵器工具、人力等等,都只是获得天下的过程而已,视眼前敌人若无形而能破敌于无尽之外,即为不杀,因而心中只有天下。这是剑道的最高境界,是智慧超凡而含而不露,非大器之辈难以领悟。

  大道无为(道:一种解释为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一种解释为包含一切客观与主观之物的“整体”)。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思想在管理中的升华。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的职能就是控制。因此,现代管理学无法理解什么是无为,它只能主张有为。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要求管理者消极观望或无所作为,而是应该效法道在化育万物中的作为:看似无为,实质上无所不为,立足全局战略,顺应自然法则。这就说明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要以一种无声无息的自然方式展开,其依据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此之外,无为管理最形象的概括是“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治”,指管理者要积极进行管理,而不是不管理;二是要求管理者尽量减少管理活动,就像烹饪小鱼一样,翻动多了,小鱼就会烂,讲求依据客观规律,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顺其规律促使其变化而已。

  无和有是事物两种存在表现形式。无、有合二而一,融为一体,相伴相随。如,无更多的限制,则有更多的自主……同出而异名。道家的无为管理实质上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从“道”的立场上看问题,你会发现: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充满生机,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在“无为”之中顺应了规律、顺应了“道”的缘故。老子的“道”行要靠悟,没有悟性,即使再刻苦也是没有办法学习的,悟的结果是境界的提高,是一种至大则空的平和。

  中国未来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必定是人力资源经营管理的行家理手,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者,他们要懂得中国人的性格,要知晓中国文化的要义,更深知“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深义。

  以“剑术”划分的这三重管理模式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并互为提升的。也不应该有优劣之分,它们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循序渐进的“道”行,哪一种模式是最优选择,取决于国家文化、地域观念、组织结构形成、企业固有文化、管理主客体、业主、市场、客户、时间……等等,多重大小软硬环境因素。只有适合的,没有最好的。

  企业管理的哲学是境界之学,管理最佳境界在于无招胜有招!

  如是我观。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老A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