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31 苹果版本:8.7.31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东北经济振兴:老工业基地站在发展新起点

来源: 关立新 编辑: 2010/12/07 11:13:59  字体:

  摘要:实施振兴战略6年以来,东北地区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新时期,东北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国务院33号文件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此,东北老工业基地要从振兴农业做起,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东北地区四省区行政首长协调机制,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好与俄远东地区合作大文章。

  关键词:东北经济振兴;新的增长极;远东地区经济合作

  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成为共和国“工业的摇篮”,钢铁、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力、军工等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工业也集中布局在东北。以东北为龙头的老工业基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使我国在很短时间内拥有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大庆精神和“鞍钢宪法”等更是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出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现,出现了产业结构老化和经济相对衰退的现象,大批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大量职工下岗失业,经济发展缓慢。

  200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央11号文件),把东北地区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黑土地上的劳动者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新业绩,东北地区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新时期,东北人民的生活在振兴中得到了极大改善。2009年9月9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33号文件),明确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所以,在当前形势下,认真总结振兴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充实振兴战略的内涵,及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需要。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入新阶段

  东北地区拥有富饶美丽的黑土地,实施振兴战略的这6年是东北地区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也最多。2003年中央11号文件拉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幕,以东北地区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以棚户区改造为代表的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08年,东北三省经济总量达到28 196亿元,与2003年相比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3.05%,东北三省城乡居民收入也增长近一倍。2008年,吉林省增速位列全国第二;辽宁省增速保持了不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平均速度,在全国也位居前列;黑龙江省连续五年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2008年全省GDP达到了8 310亿元,人均达到2 1727元。实践证明,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决策是非常及时的、完全正确的。

  中央之所以在2003年出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计划经济,国有企业的比重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改革开放使它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振兴战略实施6年来,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失业问题比较严重的一些城市,得到了国家优惠和中央财政的补贴,东北失业问题得到很大改善。东北的所有制结构6年来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过去国有企业占的比重都在90%以上,全国最高。现在东北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在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些有知名度的民营企业,东北出现了一些有相当实力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受到了影响,主要表现为部分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企业产品价格下降、订单减少、货款回收困难、效益下滑等。2009年元旦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到东北考察,指导和推动振兴工作,认为把东北地区培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具有全局意义。2009年9月9日国发〔2009〕33号正式发布执行,这是继中发〔2003〕11号文件下发执行后,出台的又一个指导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文件总结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既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克服当前困难,又着眼于长远发展、实现全面振兴,进一步充实了振兴战略的内涵,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并明确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这个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彰显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央关于振兴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工作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因此,东北地区又站在了全面振兴的新起点:东北振兴任重道远,振兴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的新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智慧和社会制度的抗危机能力。国务院33号文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应对金融危机、克服当前困难,着眼长远发展的高度,从优化全国经济布局、调整经济结构的角度,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做了全面部署,核心内容是在坚持中央11号文件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针对新的形势,把应对金融危机与谋划全面振兴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东北不仅能成功应对金融危机,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能在一个新的产业起点和层面上获得更好更快地发展。

  2008年11月以来,我国推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方向,扩大投资保增长,扩大消费保民生,扩大就业保稳定,增加财政支出带动社会投资,计划两年增加投资4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中国全年GDP的14%。由于消费仅仅代表当期需求,投资不仅代表当期需求而且代表未来供给。投资需求除了少量部分转化为工资,其余部分都是对生产资料的中间性需求,投资最后的产出供应能力要靠最终消费需求来消化。如果投资增长速度持续高于GDP增长速度,就很容易在短期造成经济过热,在长期造成产能过剩。一方面,4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东北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抑制经济过热,防止出现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东北地区既经历过缺乏活力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也见证了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自由市场体制。由于外部失衡和流动性过多的根子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宏观调控不能被“流动性”过多等表面现象所迷惑,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心和主要目标应该是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着力优化投资结构,防止资产泡沫的出现和发展。所以,东北地区应该实施旨在减少投资需求、增加消费需求,减少外需(减少对外需的依赖)、增加内需的“需求转移”政策。

  目前,在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出现了明确的反弹趋势,但东北地区投资率也在本已很高的水平上进一步升高,内部平衡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过快,经济结构中的外部失衡加剧,紧缩货币政策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过快,而投资成本过低,财税体制却不适应。这些对东北经济的长远发展到底会造成何种影响值得研究,其基本理由在于东北地区的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已经太高。尽管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看,当前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明显的通胀,没有出现“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供给“瓶颈”约束,但是这个局面是在宏观调控政策持续不断出台与实施的情况下取得的,并未带来预期的投资诱发关联产业投资扩张加速效应和由此创造的收入诱发消费支出的乘数效应。因此,东北地区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突出问题在于结构失衡而非经济增长,应当把保增长与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加重视节约能源、资源,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东北地区聚集了众多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在技术储备、资金、资源等方面具备优势,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对传统产业予以升级改造,加之国内市场本身的消化能力,配合新兴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对于东北地区的区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中央政府将在提升和改造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方面给予支持,包括推动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推动优势企业的成长,推动形成高水平产业的集群;同时配合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包括加大对金融、产权交易、现代物流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业、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等作出具体的鼓励政策,这对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将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国务院33号文件提出东北地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业类型,防止重复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比例,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重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的大型铸锻件、核电设备、风电机组、盾构机械、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农业机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档数控机床等市场急需产品及关键配套件。

  相对于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积极培育新兴的具有潜力的支柱产业也被列入国务院33号之中。国务院33号指出,东北地区应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发展基础配套零部件、加工辅具和特殊原材料等;依托国防军工企业汇集的优势,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融合,增强军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原材料加工基地的优势,努力发展下游特色轻工产业;依托农林产品商品量大、品质好,畜牧养殖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北方中药材资源优势,发展现代中药产业;依托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和资源开发合作。国务院33号特别明确东北地区要积极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潜力型产业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发展,东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持。汽车制造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产业之一,汽车产业的振兴会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国务院33号文件明确指出东北地区要努力促进汽车产业调整结构,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重点提出要继续调整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对外合作力度,提高矿石资源的保障水平;优化提升石化产业,抓紧组织实施大型炼油、乙烯项目,提高加工度,发展精细化工、化肥等。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至今还没有过去,但总的来看东北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南方沿海地区相对要小,当前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更加明显,能够为全国经济企稳回升做出更大贡献。东北地区把应对危机作为一种机遇,利用危机的压力推动自身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从主要靠出口拉动增长逐步转向主要靠内需拉动增长。

  第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先从振兴农业做起。东北区地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国家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时,对东北农业同样给与了高度重视。在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央11号文件当中,也特别强调了要在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尽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讲的是工业,但是要从振兴农业做起,扩大农村市场是拉动内需的要求。因此,国家免除农业税先是在东北地区开始试点的,以后才推广到全国。

  由于东北人均土地面积比较大,原来的基础就比较好,东北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也比较高,2008年东北三省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 785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7%,东北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黑土地深翻需要大马力的拖拉机,东北农村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了很多机械化的农业合作社,政府补助一部分,鼓励农民购买大型的农机具,保障了东北区地连续6年农业大丰收。特别是黑龙江省,2008年粮食总产量高达到4 225万吨,粮食商品率约为80%,粮食商品量和商品率在全国名列榜首。新中国成立60年来,黑龙江省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0 161亿斤,现成为稳定国家粮食安全的“北大仓”。

  东北是全国重要的肉食品供应基地和奶制品供应基地,2008年东北三省的肉类产量达到760万吨。2008年猪肉涨价的时候,黑龙江省每天外调供应全国市场的生猪就有两万头,对于稳定猪肉的价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黑龙江省正在加紧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和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鉴于东北在全国的重要地位,2009年中央1号文件特意提到要结合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东北地区现代农业的建设,国务院33号文件也对东北现代农业的建设有较大篇幅描述。全国10年内要增产1 000亿斤粮食,黑龙江省要承担177亿斤,国家为此投入达4 000亿元。尽管政府的投入会对农业发展起到有力的助推和保障作用,但是也要推动民间资本发挥作用,这对于农产品结构优化是有利的。

  第二,保护生态环境是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而不单纯是经济发展;要确保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的,确保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确保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东北森林覆盖率比较高,环境容量比较大,但是即使这样,在经济振兴的过程当中,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也绝对不能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更重要的是要致力于保护东北整体生态环境,关键是要对林区经济实行转型,使林区经济转到以生态为主导的林业和林区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否则,无论经济发展有多快都不意味着振兴是成功的。国务院33号文件专门提出,要编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大小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森林积蓄量最多,同时纬度最高,国有林业最集中的林区。这片大森林保卫着东北大平原,保护着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大草原;同时,大小兴安岭林区的生态功能也影响到整个东北、华北甚至东北亚。所以,大小兴安岭地区的生态地位极为重要,做好大小兴安岭林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林业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全国性和全局性意义的重要的事情,必须提高到国家的层面来认识、研究和推进。现在要下决心停止对大小兴安岭林木的砍伐,使林业工人尽可能多地变成栽树的人、护林的人。所以,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推进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工作的重点。国务院已明确:天保工程继续搞,力争用60年左右时间使植被覆盖率达到1949年的水平。

  第三,建立东北地区四省区行政首长协调机制。东北老工业基地包括传统的东北三个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在内,这三个省和一个自治区同处于一个经济发展区,在传统的经济联系上就有很多相似之处,面临着共同发展的问题和矛盾。由于三省一区的河流、铁路都是互通的,电网也是同一个电网,如内蒙古东部电网是属于东北电网而不属于内蒙古电网;松花江从吉林流到黑龙江省,再注入黑龙江里面去,水资源的利用以及可能造成的水资源的污染,需要两个省共同努力。实施“大东北”区域,大连的港口、内蒙古的矿产、吉林的区位和优势产业、黑龙江的工业可以更加便捷和有效地互相利用。如果这个区域内不同行政区划内的发展规划不能很好地进行衔接和协调,就会导致条块分割,产业结构趋同,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也会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因此,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个省市都有相互协调、衔接好发展规划,避免条块分割,避免产业结构趋同的任务。所以,国务院33号文件的第25条对此作了规定:建立东北地区四省区行政首长协调机制,定期研究协调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并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四,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俄远东地区合作。中俄两国是友好邻邦,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有着漫长的边界线,经济的互补性也很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原苏联援助的156个重大项目中就有58个落户在东北地区。2007年3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两国元首就加强中俄地区合作达成了重要共识,并且分别指定两国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毗邻地区的合作规划。东北老工业基地(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和俄远东地区,对加强合作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2009年9月23日,胡锦涛主席在纽约参加G20会议期间,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共同签署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两国元首都对这个规划纲要的签订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份内容充实、很有分量的文件,是双边关系成熟稳健的重要标志。

  《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是一个内容广泛,而且项目众多,双方推荐的工业合作项目达200多个,项目之多也是过去相似文件当中所没有的。包括相邻地区海关的建设,在两国相邻边界省、界河上,修建桥梁、公路、铁路大桥,如在黑龙江省的抚远建设中俄铁路大桥,下一步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来推动这个规划纲要的落实。另外,在这个规划纲要当中确定了一些优先发展的领域和重点合作的项目,也提到了要借助经营手段来推进合作项目的实施,包括研究设立中俄地区合作发展资金。

  三、政策建议

  时隔6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工作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东北人民正在向着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而奋力前行。目前东北振兴取得的成果还只是阶段性的,东北地区取得的成果还有待进一步巩固。东北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和生态性矛盾,企业改革也还有不彻底、不完善、不配套的地方,个别企业负担过重、冗员过多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解决东北地区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还需注入新的支持因素。

  第一,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具有活力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改革,带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既沿边又沿海、地处东北亚区域中心、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互补性较强的独特优势,努力推进沿海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第二,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行国有经济有退有进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其影响力、控制力和效益。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谋求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做优、做强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金融、物流、旅游、软件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形成稳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协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第三,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决不能走以牺牲生态环保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要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好重点民生问题,让老工业基地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振兴的成果。

  相对2003年发布的中央11号文件而言,国务院33号文件解决东北地区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重点更加突出,统筹大东北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注重民生的发展理念更加彰显,促进东北经济振兴的政策更加倾斜,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政策支持下振兴脚步进一步加快。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断开拓进取,努力真抓实干,确保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好东北地区的产业、资源、人才和政策优势,加快沿海沿边开放步伐,实现沿海沿边与腹地互动发展,就一定能形成大东北一体化开发开放新格局,推动东北经济区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一定能再展雄风、重铸辉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央11号文件)[Z].

  [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33号文件)[Z].

  [3] 国务院关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批复[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07.

  [4] 张国宝.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情况的报告[Z].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

  [5] 冯舜华.东北经济区域合作的模式问题[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 张国红.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增长[J].商业研究,2004(24).

  [7] 王立云.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就业问题的思路与对策[J].理论前沿,2004(15).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老A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