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均

康 均 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中国古代记账方法的发展(五)
    ──明代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的过渡

  秦代出现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经过两汉、唐宋的发展、演进,到明代已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其完善程度,与现在的单式收付会计记录已没有多少差别。随着民间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叶单式记账法开始了向复式记账法的过渡。

  一、明代单式记账法的发展
  明代在官厅会计的核算中,较以往更多地吸收了民间会计中的一些较好的做法,这使明代官厅会计方法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我国民间会计中,以商业会计为代表所运用的传统记账方法是收付(收支)记账法。它的会计记录较为整齐划一,对于同类账目的汇总简便易行,其会计报告的编制也一目了然,这些一直为官厅会计所不及。明代官办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开始吸收民间记账方法中的长处,使官厅与民间所用记账方法逐渐结合在一起。自此我国民间会计所运用的收付(收支)记账法便逐步渗透到官厅会计之中。
  明代官厅日常的会计记录,大都以“收、支(付)”作为记账符号,而在月结,季结、年结和会计报告编报方面则多以“入、出”作为集合账目的标志。这种做法,源于宋代,普及于明代,直到中华民国时期,仍然一脉相承,相沿不改。在明代的官方文书中,凡涉及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大体以“收,支(付)”作为记账符号,而涉及到对总括数额的引用,或引用会计报告中的数据,则通常选用“入、出”作为记账符号。在户部所下达的命令中,一般多用“照数收贮”和“照数支给”的书写方法,在计臣们的奏疏中则多用“收过数目”和“支过数目”等写法。那时候,“收受”、“收过”、“查收”和“动支”、“支给”、“支用”,以及“借支”等类词句,已成为官方经济文件中的通用术语。《明会典》中“收钞银七千四百五十九两五钱四分四厘零”、“收鱼课银六十八两五钱五分”;《明史·食货志》中“神宗万历六年(太仓)岁入凡四百五十余万两”、“岁入太仓盐课银三万五千余两”等类似记录举不胜举,这种措辞法与会计记录中的记账符号运用相一致。
  经过一千五百余年的发展变化,到明代,单式会计记录已经形成了一种具有科学记录素质的格式。这种记录既简明扼要,又能够较为完整地、正确地反映会计的对象。会计记录格式的划一,导致账簿格式的划一。明代所通用的各种账簿,已为每笔单式会计记录在账簿中的书写布局作了合理的安排,是什么样的会计记录,便有什么样的账簿格式,账簿记录者与账簿印刷者的思想方法已在这方面得到统一。明代官厅所使用的会计文簿的格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无格文簿,另一种是印格文簿。无格文簿在书写时依然有一定规格,通常凡收入事项在账中偏高书写,支出事项则偏低书写,其会计记录符号在账中所处位置高低一致,查阅十分方便。月结时,一般按照四柱的格式分列收、支合计数和本期结余之数。印格文簿则按照账目记录要求印有固定的格式,这种格式以双轨红线横贯中间,作为上下账目记录的分界,垂直又以单线将每笔账目分别开来。每笔账目各占一行,彼此不相连接。月结、年结数据亦采用四柱格式,居中摆平,并与前后账目留有一定距离,以便突出总数的地位,方便查核。印格文簿一般用于登记流水账目和分类记录的总清账目。
  明代官厅所作的会计记录,吸收了当时民间会计记录简明扼要的优点,而克服了以往账目连头连尾记载的缺点,使单式会计记录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明代官厅从中央到地方对会计记录的处理,基本上达到了规范化。当时对会计事项内容记录的处理,一般前列时间和会计记录符号,次列会计事项内容的简明摘要,说明经济事项发生的原因;最后依次摆列数量、单价和金额。在会计记录中注意突出会计事项的主体部分,基本上达到了性质明确,责任分明的要求。当时对账面会计记录收受、支付、转记和结清处理的方法已基本实现规范化。明代官厅对正规会计记录的处理,一般都采用加盖朱色戳记的办法明确其结果。如收受清楚便加盖“收讫”字样,支付完毕加盖“付讫”字样,过账加盖“过入”二字,账目对应结清则加盖“结清”或“清”字戳记。凡属于需要保管的账目,不仅单独设置会计文簿记录,而且还编有一种特殊的号码,以便财计部门内部掌握。明代的官厅会计记录对每一账目的来龙去脉交代比较清楚,基本上达到了前后照应,协调一致的要求。凡收入事项,突出说明该笔收入的来源;凡支出事项,首先突出说明其去向,然后附带说明该笔支出之来源。中国的单式会计记录正是采用这种方法弥补其不足之处,通过清楚明了地交待经济事项的来龙去脉,达到清楚明了地反映会计对象的目的。

  二、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的过渡——三脚账
  自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产生,客观上要求改变旧有的经营管理方式和会计核算方法,建立新的经营管理制度和新式会计核算方法与其相适应,“三脚账”应运而生。[关于“三脚账”究竟起源于何时这一问题,在我国学术界有着不同见解。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倾向于“三脚账”产生于明代这一说法。本文赞同这一观点。]
(一)三脚账的基本原理
  “三脚账”,又名“跛行账”,用“三脚账”作为这种账法的名称,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这种记账方法,对于非现金交易的转账事项记录两笔,是复式会计记录,人们形象地把这种会计记录比作“两脚”;对于现金收付事项,则只记现金对方一笔,是单式会计记录,人们形象地将其比作“一脚”,合称“三脚”,反映出这种账法的基本特征。“三脚账”是一种不完全的复式账法,是我国簿记由单式转变为复式的一种处于过渡阶段的账法。
  “三脚账”是在我国单式簿记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不完整的复式账法。它的账簿设置与单式簿记大体相同,通常采用“三账”的体系,“三脚账”把会计记录的重点放在“流水账(也称日清簿)方面。后来,有些商家又把这种“流水账”进一步细分为“货清簿”、“银清簿”和“往来簿”。“货清簿”用于记录商品的购进与销售事项;“银清簿”用于记录现金收付事项,而“往来簿”则专门用于登记往来转账事项。这些“账簿”和“三脚账”所采用的总清账,格式与单式簿记相同。账簿竖式登记,每张账页均划分为上下两个记账地位,上方称之为收方或来方,用于登记一切来账(也称收账),下方则称之为付方或去方,用于登记一切去账(也称付账),简称“上来(收)下去(付)”或“来高去矮”。此外,由草流向日流的平行转记和由日流向总清账中的归类转记,其基本做法与传统单式簿记完全相同。
  “三脚账”与传统单式簿记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对不同会计事项的处理方面。非现金交易的转账事项记录,需同时记入来账(即收账)与去账(即付账)两方,其余现银(也称现金)出纳及货物买卖账项,则仅记其一方。显然,其前一部分为复式会计记录,而后一部分则为单式会计记录,对于往来账项的处理大体遵循“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其原理与今天的借贷复式簿记相似。记账符号有的用“收付”,有的用“来去”,也有的用“出入”。例如赊销给张三商品一千元,这笔业务一方面需在兑货总簿的收方记录“销售收入来账银”一千元,另一方面需同时在“往来总簿”中的付方记录“张三去货欠款去账银一千元”。对于现金收付事项的处理,则只记录现金的对方,而现金方面则略去不记。例如:销售商品二千元,现金收讫无误,银已存入本店钱柜。这一账项只在兑货总簿中作一笔“收销售收入来账银二千元”就够了,对现金的去向便不再记录。这里又保留了传统单式簿记对账目的处理办法。需要强调说明的是,“三脚账”虽然十分重视非现金交易的转账事项的处理,但并非不注意现金收付事项的记录。为了弥补现金收付事项仅记录现金的对方,而现金方面则省略不记这一不足之处,它采用了“流水结存”的方法。即每隔五日,或一旬、半月,通过“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在“流水账”上求计本期库存现金的结存数额,然后与实存数额相核对,凡账实相符,则加盖“结清”戳记,凡账实不相符,则立即追查原因,以明确其经济责任。每当“结账”和计算盈亏时,需将“流水结存”的数额,由“流水账”的收方,过入“总清账”的付方,以考核企业经营的成果。
  (二)三脚账的盈亏计算
  采用三脚账的行业,有半年结算一次盈亏的,有一年结算一次的,少数也有按月结算的。盈亏结算一般是在“誊清簿(即总清账)”上进行的。“誊清簿”的上方(即来账方面),包括业主投资(即资本)和本期外欠账项(俗称“除项”或“该项”,即负债);下方(即去账方面),包括企业的各项财产(俗称“存项”,即资产),如库存商品、库存现金,以及其他资产等。这上下两方所记内容是根据“流水账”归类转记的,一般账项只需在“日清簿”与“誊清簿”之间进行平行转记,即来方转记于来方,去方转记于去方,但库存现金一项却必须反方向过账。因为通过“流水结存”法求得的本期现金账面结存之数在“流水账”的收方,而库存现金属于企业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过账时应记入“誊清簿”的付方。
  企业的盈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现金的结余方面。本期各项余额结算出来之后,便可以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出本期盈亏数额;
  盈(亏)=存项合计数(即资产合计数)-该项合计数(即负债+资本合计数)
  存该相抵,如存项大于该项,表现为盈利,俗称“净彩”或“纯益”,反之,如该项大于存项,则表现为亏损,俗称“净损”或“纯损”。由于“三脚账”这种计算盈亏的办法,对于收入与费用、升溢与损失、损耗等盈亏计算要素未加区分,笼统地采用存该相抵的办法求计盈亏,故过去有人把它叫作“捞锅底账”。
  (三)三脚账的历史地位
  “三脚账”为中国簿记方法的发展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则它在对往来账项的处理方面采用了复式记录,从而加强了对非现金交易转账事项的管理;二则它部分地采用复式记录方法的实践经验,直接给后来“龙门账”和“四脚账”的创立以重要启示。“三脚账”采用双重会计记录符号,实行“收──来”、“付──去”,以前呼后应。这样做,不仅对于明确经济事项的性质,提高汇总核算和清查账目效率有着明显的作用,而且对于复式簿记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三脚账”对于资产与负债、资本三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与处理,也为中国固有复式簿记平衡原理的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当然,“三脚账”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是十分有限的,一方面它受到发展不充分的商品货币经济的束缚,使其在账项处理上有着很大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它毕竟是刚刚从单式簿记脱胎而来的一种账法,在很多方面免不了残存着旧式方法的痕迹,与科学的复式簿记原理相比,“三脚账”的差距还相当大,缺点也相当突出。“三脚账”缺乏科学的复式簿记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它既无科学的账簿组织建设和会计核算项目的分类,也无较为科学的盈亏计算方法与会计报告方法。只要非现金交易的转账事项不发生问题,其他方面可以不必计较,这是“三脚账”记录者的基本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三脚账”把单式会计记录与复式会计记录交织在一起处理,在账目登记时容易发生差错事故。不仅发生差错事故后难以查找,而且要想清查明白,还得费时费事。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三脚账”的缺点日渐显现,人们的认识也随之得到提高。经济的发展对人们探索、创建新式账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固有的复式簿记──“龙门账”开始产生。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声明:本文版权归《财会学习》杂志社所有,如转载须经同意,联系电话:010-82337888。擅自转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中国古代记账方法的发展(四)                     下一篇:中国古代记账方法的发展(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