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税制复杂名目繁多
秦汉田制,土地所有权属于耕户所有,可自由使用,亦可自由出卖,遂逐渐形成兼并现象。耕户卖去土地以后,就成为佃农,对地主须担负极高的租额、甚至有高达十分之五者。王莽曾指出:“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病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实什税五也。”地主对政府按三十税一的税率缴纳田赋,佃农却要向地主缴纳什五之税,朝廷减轻田租,农人并未得到好处。土地私有制度到了西汉末年造成严重贫富不均的现象,“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哀帝时师丹曾议限民名田,未能实行。不过,消弥贫富不均,始终是汉儒的共同理想。王莽受禅后,取法古代的井田制度,将一切田亩尽归国有,重行分配,称为王田。规定男口不满八人,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给予九族乡党,田地不得买卖,豪富势家在法律上无兼并土地的权利。其用意是想要恢复封建时代的井田制度,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结果却因措施不当,在民怨沸腾声中失败了。东汉初年,兵事频兴,田租一度增至十分之一。东汉末年,北方荒残,户口锐减,民生经济产生大变动。三国时期,实施屯田制度,因国家用度浩繁,农人田赋加重。在民屯制度下的租额是持官牛者,官得六分,民得四分;持私牛而官田者,则与官中分,即什税五。曹操得河北时,规定田租,每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其他不得擅自兴发,此即户调的前身。户调与算赋的差别,除却钱币与绵绢的不同外,又有丁与户的差异,汉代的算赋,是以丁计算,曹魏的户调,则按户征收。曹操规定以绵绢缴纳户调,及以农产品缴纳田租的办法,为隋唐租税制度奠定深固的基础。
晋武帝平吴后,实施户调式,“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宾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合计一户占地百亩,男女所课田租共七十亩,田租负担极重,规定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农人得二分,即按二八收租,持私牛及无牛者,官得七分,农人得三分,即按三七收租。《初学记》引“晋故事”云“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绢三正,绵三斤。”所纳绵绢在数量上比曹魏时多三分之一,惟其为实物税则同。东晋初年,户调式破坏,地主田多者,出一户税,平民田少者,亦出一户税,负担极不公平。其后税制曾经多次变动,按户征收的户调,除绵绢外,又征收布丝等物;按亩征收的田租,规定以米缴纳,男丁每年尚须服劳役。元帝时,绢各二丈,丝三两,绵八两,禄绢八尺,禄绵三两二分,租米五石,禄米二石,丁女并半之力,男丁每岁供役不过二十日,又率十八人出一连丁役之,其田租,亩税米二斗。成帝时,“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三升。”哀帝时,田租又减为每亩税米二升。
上一篇:个体工商户应当如何申报纳税?
下一篇:履亩而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