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最近发表《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一文,指出“应更多地参考国际经验,在这方面更多地向国际标准靠拢”。请问中国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通行标准到底有哪些差异?
——何潮辉:具体的差异,如果一一列举,非常繁琐,也太过于技术性。概括而言,最本质的差距是两套会计体系在目标上的差距,也就是说,准则是为谁服务?要达到什么目的?
——会计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某些会计准则,用货币形式表达经济实体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基于不同的会计准则,同一个经济实体在同一期间的会计结果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某高科技企业的税前利润为100万元,如果政府扶持该高科技企业,便可允许它在税务处理方面将2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打入成本,这样企业的应税利润便剩下80万。两个利润额都是合理的,正确的,只是100万元的利润是给投资者看的,而80万元利润是给税务部门看的。
——可见,出于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出发点,企业可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其目的是惟一的,就是通过财务资料,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为投资者和资本市场服务的。
——中国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出发点比较复杂,很难一概而论。既有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意图,同时也包含其它方面的目的,且多重目标间可能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比如,财政部规定企业每年的坏账准备不能超过其应收账款的千分之五,这是为征税服务的,因为如果坏账准备金提得太高,企业应税利润就会下降,财政和税务部门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但低坏账准备金可能并不反映企业真实的信贷风险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当企业的会计制度必须符合财务制度时,其所采用的会计准则事实上是为税务部门而不是为投资者服务的。
——《财经》: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制定了13项会计准则,而国际会计准则却有40项。如果我们把缺的项目都补全了,是不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就和国际接轨了?
——何潮辉:没这么简单。刚才我说了,会计准则只是一种手段,一个方法,一个过程,它是为某种目的服务的,而目的决定手段。如果目的不清楚,或者说有多重目的,那么即使准则制定得再完美,执行起来也会走样变形。那就不能说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和国际接轨。
——总之,国际会计准则是一个基础,它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国内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过程目前仅是刚刚开始。
——我认为当务之急应是让准则的应用者明白其主要目标应是使公司的财务资料更真实,而不是为了其它目标。
——《财经》:考虑到中国的现实,我们的多重目的恐怕一时还难以变成单一目的,该如何协调?
——何潮辉:我并不认为会计准则不能同等地为财务和税务等目标服务。服务是可以的,但要基于不同的准则。对此可以采用双轨制乃至多轨制。虽然企业真实的情况只有一种,但允许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反映,即服务的对象不同,要实现的目标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财务报告,只要使用者知道财务报告形成的基础就可以了。举例来说,政府要扶持高科技企业,可以采用如下做法:将投入研究的固定资产成本一次性打入费用,这样企业便可以减轻税负。但在会计上却不可以如此计算,因为投资是一项资产,需要计算回报。
——比如,上市公司的资料可以和上报财政部门的资料分开。事实上,目前国内会计上的双轨制已经存在。比如,有的公司既在A股上市,也在B股上市;或者既在香港上市,也在美国上市。在不同的市场中,依据的会计准则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自然也可以不同。
——《财经》:为什么中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通行准则会有这样的目的差异?
——何潮辉:历史地看,这种差异是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在会计准则问题上的表现。
——西方的市场经济搞了几百年了,已经非常成熟。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公平竞争。这种竞争首先是资源的竞争,而最稀缺的资源是资本。投资者的资本是有限的,而市场的需求是无限的。为了把稀缺的资本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就需要会计准则为资本市场服务,即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以便他们作出有效益的投资决策。
——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决定一切。如果会计准则不为资本市场服务,投资者不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不清楚企业的真实盈利水平和能力,就无法比较,无从做出正确判断,也就无从进行理性投资,资本市场就很难健全。
——中国现在还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资本同样是稀缺资源。市场已经在资源的配置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这是历史的进步。但同时,资源配置还没有完全脱去计划的痕迹。计划分配资本往往伴随着某个具体目标,这个具体目标不一定能反映市场的目的。
——这就是说,不完全市场经济的特性决定了中国的会计准则还要服务于其它目标,如政治目标、社会目标和其它临时性的目标。
——《财经》: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您认为中国会计标准该如何与国际接轨?
——何潮辉:首先,现有的准则还不够全面,目前的状况还是准则与传统的会计制度并存。从长远来看,准则应加强,应该尽快颁布对会计核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准则;传统的会计制度只是侧重于如何记账,而准则是就某个会计要素或经济事项的不同情况,规定如何合理地核算,并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要加快建立全面的准则体系,尽量避免准则缺失而造成向传统会计制度回归的现象。
——其次,只有准则还不能解决现实中许多问题。由个案形成的对准则的解释或现实中允许采用的典型处理方法,应逐渐形成一个与准则内容及要求有共同目的,且能适用于广泛领域的技术规范,这些就是我们行内所谓的“公认的会计原则”,具有相应的权威性。这一部分在原则上一定要与准则相协调,否则会给外国投资者理解我们的会计处理或会计信息带来障碍。
——再者,对于如今深沪两地的1100多家上市公司,则完全可以考虑直接沿用国际通行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是在上百年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中逐渐形成的,已经非常成熟,我们完全可以少花成本,结合自己的实际直接将其拿来运用。
——《财经》: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障碍?
——何潮辉:从管理部门的角度考虑,即使在上市公司的范围内采用国际准则,恐怕也是一件颇费踌躇的事。行内人士一般认为可能有三方面的顾虑:一是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事项是否都适合中国的经济现实;二是中国是否拥有足够能执行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会计专业人员,因为国际会计准则有许多方面都涉及会计师的判断力;三是如果目前的上市公司使用了新的会计准则,那么在财务报表上反映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比现时所反映的为低,公司市值可能骤然下降,从而影响股民的信心。
——这些顾虑都不无道理。但我认为,从长远看,如果不早日和国际惯例接轨,国际投资者就不会踊跃投资,资本市场就可能会萎缩;而且,如果不采用新的准则,所谓“成熟”的时机永远也不会到来。
——目前证监会正积极倡议在会计准则及披露方面与国际接轨。这是国际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对证监会提出的要求。但问题在于,企业所采用的会计准则不是企业自己能够确定的,证监会也无权决定。因此,政府应赋予证监会更多的权力,包括有权确定审计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格,有权对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处罚,以及在中国会计准则尚未完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情况下,有权对某些会计处理问题作出要求和规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