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当货物销售出去后,应该对销售的货物和客户进行监控,以保证货物和销售程序的安全,让客户得到满意的服务,并使其有适当的付款压力。在账款过期后,要根据程序不断施加压力,争取早日回收账款。企业应有科学系统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通过有效的管理降低应收账款的逾期率和坏账比例。
1、对应收账款进行监控
强化应收账款的单个客户管理和总额管理。从企业总体评价应收账款管理的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或平均收账期。计算公式如下: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颇÷平均应收账款;平均收款期=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该指标反映了应收账款的流动程度,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周转率越高,平均每次转为现金的时间越短,那么,收款效率越高,反之则相反。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同以往实际、现计划、同行业进行比较,以评价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
企业对与自己有经常业务往来的客户应进行单独管理,通过信息数据库、平均收款期及账龄分析表等工具,判断各个账户是否存在账款拖欠的可能性。如果赊销业务繁多,对所有的客户都单独管理有困难的,则可侧重于总额控制。信用管理人员应定期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编制账龄分析表,按账龄和信用等级分类估计潜在的风险损失,并相应地调整信用政策。
利用账龄分析表,可以分析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有多少欠款超过了信用期,超过时间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有多少欠款会因拖欠时间大长而可能成为坏账。对不同拖欠时间的欠款,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出经济、可行的收账政策。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则应提前做出准备,充分估计这一因素对损益的影响。
2、制定正确的收款制度和债权管理制度
企业制定收账制度,随着收账费用的提高,应收账款被拒付的可能性随之减少,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会大幅度降低。当企业的收账费用增大到一定限度时,它对减少坏账损失的作用可能就很小,因为总会有一些客户由于种种原因而拒付货款。收款费用的这一限度称为饱和点,如下图中的P点。
严格的收款制度,虽然可以减少坏账及应收账款占用的机会成本,但会增加收账费用;反之,又会增加应收账款占用的成本及坏账损失。因此,企业应制订最佳的收款政策,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及机会成本之间权衡,使收账成本最低,企业效益最大。
收账制度包括从债务人那里收取超过或没有超过正常的赊销期限的应收账款程序,及制定操作性强,且便于理解和贯彻执行的收账制度。如:对超过赊销期仍未付款的处置,是停止供货还是加收利息等条款应予以明确。
企业要采取强有力的催收措施,收取应收账款,一旦应收账款到期,就要及时通过信函、电话或电报等方式催收。如仍未收到账款,应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再次通过函电或专程上门实施催收,对欠款客户所施加的压力要逐渐增强,直至货款收回。具体应注意以下方面:
(1)及时开具发票。对于赊销的客户,通常认为收到发票后赊销期限才算开始,有些客户甚至以收到发票作为付款的条件,故企业要及时开具并寄送发票。
(2)严格追查逾期未收的账款。对那些逾期未收的账款要有严格的追查制度,这直接与客户的欠款金额大小有关。花很多时间和费用去追回一笔并不值得这么做的逾付款,可能毫无意义,但是有时即使收款费用高于款项本身,也值得去追索,主要是告知客户企业执行其信用和收账制度的严肃性。
(3)定时、定次向客户发送付款通知书或催款通知单,并建立客户还款进度记录簿,对应收账款实行跟踪管理,及时把逾期未付情况上报主管领导,以便制定正确的收款政策。
(4)权衡得失,平衡关系。企业在执行收账制度时,必须在收账费用及惹怒甚至失去本来很好的客户的风险,与将带来的效益之间搞好平衡。在严格执行制度时作适当的变通,注意讲究收账技巧,对无力偿付和故意拖欠的要采取不同的收账策略,如:寄函,打电话,派专人催收,双方协商解决,借助于有权威的第三者调解等。
(5)诉诸法律,收回欠款。企业对于少数逾期不付款的客户,在多次上门追讨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追讨。
(6)建立销售回款一条龙责任制。为防止销售人员片面追求完成销售任务而强销、盲销,企业应在内部制订严格的资金回款考核制度,以实际收到的货款数作为销售部门的考核指标,每个销售人员必须对每一项销售业务从签订合同到回收资金全过程负责,使销售人员明确风险意识,加强货款的回收。
3、强化应收账款的会计核算
企业应加强应收账款的会计核算,对于已经发生的赊销业务要及时登记,并按照客户设置相应的明细记录账,制定专人管理,井根据客户的业务情况,定期向债务人函证应收款项,进行应收账款的核对,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进行评价。但公司无论怎样严格使用信用政策和信用条件,只要存在赊销行为,坏账损失的风险总是不可避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风险和有风险机会并存,但控制的立足点应放在有风险上。
上一篇:浅谈国企集团公司的财务监督
下一篇:“两总制”:乡镇财务管理的新模式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