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界长期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观点:会计监督是社会主义会计的一大特点,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是找不到监督字眼的。今天,我们似乎感到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对此曾发感慨:“有人认为国外没有会计监督,这是天大的误解。外国的‘控制’比中国的会计监督厉害得多。”〔1〕但是,会计监督的基本含义和本质特征是什么,在目前会计界仍是一个认识非常模糊、分歧较大的理论焦点。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中国会计研究的纵深发展,使我们对不很有效的会计监督现实迟迟作不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难以寻求有效的强化会计监督的对策。
一、会计监督理论与实务已面临严峻挑战
1.理论先天不足
关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对我国会计发展的不利影响,会计界已作了很多较为深入的分析。在我看来,有一点却往往被我们以往研究所忽视,这就是:传统的体制不但窒息了企业,压抑了会计,歪曲了财务,而且使财务与会计混同为一项工作,以至于理论界无法清楚地说明财务与会计的关系。时至今日,我们的会计实务工作者对其所从事的业务,尚无法确切地划分哪些是财务,哪些是会计。财务、会计改革10余年,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仍没有科学地划分财务与会计,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不足。
当前,我们正在大谈国际惯例,而对在理论、组织和实务上严格区分财务与会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广为流行的国际惯例,似乎不太关注。因而,在研究会计一些基本问题时,仍抱着财务与会计不分的传统观念不放,得出的结论就难免失当。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如此。我国的《会计法》在1985年初发布时,是以财会不分为前提,从而确定会计的职能、任务、职责及法律责任的。1993年修订时,虽已有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为全新背景,财政部也强调这次修订《会计法》主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但对财务与会计在组织、职能等问题上,在修订后发布的《会计法》中却仍未彻底解决。
2.操作困难重重
由于对会计监督本质含义的认识发生了偏差,实际操作起来必然问题不断。谁都知道,企业的财务收支应符合国家的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如果把此项任务落在会计身上,一方面会计受厂长经理、董事长的领导,另一方面又要在财务收支方面严格地监督他们,这种监督权实际成了一种虚设。中国会计界不厌其烦地探讨会计工作的地位、身份和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试图因此使会计监督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并没有改变会计监督不力的现实,而且会计监督的效果似乎越来越偏离其预期目标。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可算是会计监督实际效果很不理想的最有说服力的例证。我们不能回避这样的现实:我国现有的国有企业厂长经理大都是由上级(政府)任命的,而会计人员由厂长经理聘用,要求会计人员对握有自己“就业权”的厂长经理所决定的财务收支实施监督,既不符合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的基本要求,又缺乏应有的可行性。
3.效果不尽人意
会计监督的必要性在理论上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比如,是加强法治的需要,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是“反腐倡廉”的需要,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然而,现实效果如何呢?笔者实难用恰当的语言作出准确的描述和概括,只能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无法监督。社会风气不太理想, 会计根本无法守住自己的这片净土。(2)无力监督。关键时得不到领导全力支持,操作中得不到群众的广泛理解和积极配合,在承办经济业务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3)无心监督。会计工作辛苦繁杂,待遇不高,行使职能缺乏基本保障。于是,“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成了我国会计监督职能作用状况比较准确和生动形象的描述。
《会计法》为会计监督设立了一个神圣的位置。但会计监督长期以来却游离于会计现实,未能“安家落户”于实务之中。人们因此对此作了多方面的思考和分析,但未能形成共识,更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会计界的一些人士开始对会计到底有无监督职能产生了怀疑,甚至在权威性的教材里,也认为会计监督这一职能“不是财务会计本身固有的,而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社会主义国家赋予的”〔2〕。前些年,《财会通讯》杂志曾发起会计有无监督职能的讨论,气氛相当热烈,上至财政部会计官员、会计理论权威人士,下至广大会计“布衣”,纷纷发表意见,会计不存在监督职能的意见竟占了上风。《会计法》的颁发也没有使人们因此平息这方面的争论,对会计监督抱有怀疑态度的文章时见报刊,以至于中国会计界最具权威的《会计研究》杂志,1996年发表了对会计具有监督职能提出质疑的文章并加了编者附记,表示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会计具有监督职能,是会计产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经济管理对会计的客观要求,但是,传统的会计监督理论未能为会计监督正确定性、定位,有必要对会计监督的基本含义及本质特征作出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