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和审计科学都是既古老又现代的管理科学。说古老,是因为其皆萌芽于奴隶社会的早期,具有悠久的历史;说现代,是因为其皆形成于现代社会,具有勃勃的生机。那么,行为科学与审计是怎样相互融合并形成审计行为科学的,这一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其内容结构如何,发展趋势怎样,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期引起广泛讨论。
一、行为科学与审计───审计行为科学的诞生
人是万物之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认知并改造着繁杂而有序的世界;与此同时,也在不断研究与完善着自我行为───行为科学───便孕育而生了。行为科学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的分析研究,使人们培养集体意识,改善人际关系,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其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等。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形式,其实际工作是由多个方面构成的复杂的审计行为,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这种行为涉及到审计者、审计委托者和被审计者,构成纵横交错的三者关系,审计者作为审计关系的主体,也就构成了审计行为主体的主要方面。审计行为与其他各种行为一样,都存在着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一改进和完善过程就是审计行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审计行为科学就是行为科学在审计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是通过对审计活动中各种行为的分析与研究,使其不断合理化与科学化,最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的一门审计学科。应该说,自从产生了审计活动,也就有了审计行为科学的思想和意识,尽管当时的审计活动是极其简单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也是原始的,但审计监督者的本意是想尽可能的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只不过尚不知如何去做或如何很好地去做。所以,行为科学的思想和意识已存在于其中了,审计行为科学也就有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截至目前,理论界对审计行为科学尚未展开系统研究,但它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审计学科,并在审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审计活动所构成的审计关系中,审计者、被审计者和审计委托者各处在不同的位置上,各有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对审计监督的过程及其结果各有不同的利害关系。所以,这就需要研究审计行为中的各种不同的个体行为,明确其行为人的各自不同的动机,行为过程的不同特点,对整个审计行为的影响及制约方向和力度等,以使其消极因素得到抑制以至消除,积极因素得到释放并发挥作用,规范审计活动中各种个体行为;在规范审计活动的各种个体行为的基础上,还需要研究其相互间的内部关系,研究其在审计活动中哪些具有“对立”关系,哪些可以趋于“统一”或本来就处在同一利害关系上,以便消除对立,扩大统一,规范审计活动的群体行为;审计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也都需从总体上进行科学与合理的规划、领导和组织,所以,这就需要研究审计活动的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以从综合角度规范审计活动的整体行为。审计活动的上述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就构成了审计行为科学研究的内容。研究、发展和完善这一学科,对审计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现实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行为科学是研究审计活动中各行为主体的行为规律的,它既有助于各行为主体按照自身的行为规律去对待和处理每一项属于自己的工作,也有助于协调自身与其他各行为主体的与审计活动有关的工作事项,以理顺审计活动中各种行为主体的工作关系,减少或消除磨擦,加大和强化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其次,有利于控制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信息可能提供不适当审计意见的可能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事实上存在重大错误的情况下,却认为其公允表达,并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一种可能性。审计人员应控制审计风险,使其保持在适当的程度。这既有赖于审计人员强化审计风险意识,采取有力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也有赖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审计活动中各行为主体的规范行为及其有效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便是这种所依赖内容的具体表现。
最后,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应该说,控制和控制审计风险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具体表现之一;另外,审计行为科学的研究和运用,可以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优化审计程序和方法,规范职业行为,强化职业道德,明确法律责任,从而,多角度地控制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二、审计行为科学的内容结构
审计活动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构成了审计行为科学的内容结构。
(一)审计的个体行为
审计的个体行为是在审计活动过程中,审计关系各方所独自表现出的行为,如审计委托者的委托行为、审计者的审计取证行为、被审计者的申请审计复议行为等,它是审计活动群体行为的组成内容。审计活动的个体行为具体其自身的行为模式和核心问题。
1.审计个体行为的行为模式。根据心理学原理,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动机又有其产生的基础,基础之一是内在需要,之二是外在影响。动机所产生的行为是有其特定目标的,这种目标一旦得到实现,便会产生新的动机;若目标未能得到实现,便会调整需要,调整动机。这就构成了某种个体行为的循环过程。在审计活动中,各种个体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动机,有其内在的需要。审计委托者的委托行为,由生产经营活动、财务决策的需要所产生,如某企业由于变更注册资本金的需要,便产生了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其资本进行验证的审计委托行为。审计者接受审计委托行为是由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如某会计师事务所接受某企业的验资委托,是因为其具有这一业务内容,是业务正常发展的一种表现。被审计者的申请审计复议行为是由于其对既有的审计结论、审计意见或审计处理决定存有不同看法和意见(这种看法和意见不一定正确和合理),是行使被审计者的审计权利、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这种权益不一定应该获有)。审计活动中个体行为多种多样,其所赖以产生的内在需要也就千差万别。外在影响也是产生审计个体行为(动机)的重要原因。如某单位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能是由于其主管部门的要求和限制所致。当然,产生审计个体行为的原因,既可能是内在需要,也可能是外在影响,还可能是由两方面原因共同使然。如上述某单位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既可能是上述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是由于单位领导意识到内部审计监督的重要性,出于发挥内部审计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而产生动机及行为,还可能是这双重因素的共同结果。由于各种审计关系行为人具有自身特定的利害关系,其产生审计个体行为的动机就可能不尽合理,由此产生的审计个体行为也就不尽合理。如某会计师事务所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置审计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于不顾,为委托者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行为就属于这种情况。
由内外原因所导致的审计个体行为,是有其特定的目标的,而目标与引发审计个体行为的动机是一脉相承的。由于发挥内部审计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特殊作用而产生的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监督活动的行为,其目标就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改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由于行使审计权利权力、维护自身权益需要所引发的申请审计复议的行为,其目标就是行使自己的权力、维护自身的权益。
审计个体行为的目标,多数情况下可以得到实现。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不一定能或完全能得到实现,如申请审计复议行为由于申请复议人(被审计者)的复议理由不合理、不充分或不完全合理,则这一审计个体行为的目标不能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行为,可能一时得逞,但在以后特定时期或特定环境下可能会暴露出来,并使这一行为的目标最终化为泡影。
审计个体行为的目标得以实现后便会有新的动机,由此产生新的个体行为;若目标未能得到或未完全能得到实现,行为主体就会调整起初的某种动机或调整由此产生的审计个体行为。如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的目标若未能完全实现,该单位就会调整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状况,改善内部审计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以使所定目标最终得到实现;若几经反复后仍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就可能彻底放弃这一审计行为,即取消内部审计机构。
总之,审计个体行为是有其行为模式的。这一模式就是由内外条件引发特定动机,由动机产生行为,依行为目标的实现与否或实现程度而决定是否产生新的动机、新的审计个体行为,或是否调整起初的动机、调整原来的行为。这一模式可用图式列示如下:
2.审计个体行为的核心问题。审计个体行为的核心问题是审计激励理论。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所表现出的愿望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之意。激励,可以促使人们为追求组织目标而作出最大努力,由此形成激励理论。激励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s)于1943年在《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也称“基本需要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通过对这五种需要的研究,马斯洛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我们把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叫做基本满足的人。由此,我们可以期望这种人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
激励理论运用于审计工作中就构成了审计激励理论。对每一个审计行为个体进行激励,便有利于促使其实现自己积极的行为目标。在审计活动中,无论审计关系中哪一种审计行为个体类型,每一层次的行为个体都应得到上一层次(领导层)行为个体的关心和支持,并对下一层次(下属职工)予以关心和支持;下一层次对上一层次也同样应予以协作和配合。这样,就使每一行为个体处在最佳的行为状态。另外,在不同类型的行为个体之间,也应相互予以信任和协调,以实现共同目标。如被审计者应积极配合审计者的审计取证行为,审计者对被审计者也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等。应该说,对审计行为个体进行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既可以进行上述多种需要的激励,还可以进行期望激励、目标激励、信念激励等。
3.审计个体行为与“公平理论”。审计个体行为的激励理论强调的是精神鼓励,是以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为目标的。“公平理论”对审计个体行为的进一步科学化也是十分重要的。“公平理论”的关键涵义是:一个人对其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分析相对值。如果比率相等,则公平合理,从而感到满意,心情舒畅,工作尽职尽责;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满意,进而影响工作情绪,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审计活动中,个体行为既可能是某一个人的行为,也可能是某一审计环节抽象行为人的具体审计行为,所以,在审计个体行为中运用“公平理论”,似涉及审计关系各方的行为自然人个人,也涉及每一具体审计环节抽象的行为人,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或部门,不是具体的自然人,是抽象的行为人。但实际上,只有行为自然人的个体行为才涉及“公平理论”的问题,因为只有其才涉及按劳取酬的问题。当然,这里的行为自然人不只是审计主体方面的,还包括审计委托者和被审计者方面的。如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配合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取证工作,其实质是工作的一部分,理应按正常形式依劳取酬。
(二)审计的群体行为
在行为科学上,群体是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由共同目标联系在一起,有直接和稳定的交往与心理依附关系,具有集体归属感,受其他成员和整体影响和制约的一群人。构成群体的个人所进行的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行为即为群体行为。实际上,群体行为是由诸多个体行为所构成的,只不过群体行为强调个体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各个具体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审计的个体行为构成了审计的群体行为。研究审计的群体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比研究审计的个体行为更重要,因为只有群体行为的科学合理,才能使审计活动从整体上提高效率和质量,也才是审计行为科学综合表现。对于审计的群体行为,需要通过研究以下课题,以使其得到协调和规范。
1.审计的群体动力。心理学家柯特.卢因(K.Lewin)援引物理学中的力学理论,研究个体行为如何受群体环境中各种有关力量的作用,说明人们结成群体就象电场、磁场一样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这种理论指出了群体行为的驱动力在群体内部,强调重视每一个体的作用,认为群体环境会使个体行为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理论运用在审计行为中,就给我们以下启示:审计活动作为一个由诸多方面参与的群体行为,其内部是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力的结构的,这种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我们应该根据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认识掌握这种结构变化的规律性,进而优化这种结构。
2.审计的群体目标。群体目标是群体欲完成任务的总体要求。所有群体都有自己的群体目标,不论它是由组织规定的,还是自己制定的;不论是群体及其成员明确意识到,还是不自觉的。没有群体目标的群体是不存在的。群体目标影响着群体行为的方向、强度、持续时间等。审计的群体行为与其他群体行为一样,是有其目标的,这一目标就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既定的审计项目或审计任务。这一目标使得审计的群体行为有了共同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有了行动的方向,并根据这一目标具体内容和要求,调整群体行为的强度和力度,安排群体行为的具体过程。如在资产评估活动中,审计关系各方应根据委托受托协议约定的内容(群体目标)安排其行为步骤、活动内容等。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群体目标的具体内容是根据具体审计活动和项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而且,具体目标的确定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咨询活动,其群体行为的目标则应根据委托者的要求、受托者的客观条件以及管理咨询的具体内容等因素来确定。
3.审计的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行为科学认为,凡是群体必有其独特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或有明文规定,或是约定俗成。在审计活动中,审计关系各方都应遵守其行为规范。如注册会计师应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开展审计业务,被审计者也应依照审计及有关财经法规处理好与审计人员等方面的关系。审计的群体规范对审计的群体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目前,我国的审计群体规范还不尽合理与健全,这有待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这既是审计实践的需要,也是审计行为科学发展的标志。
4.审计的群体压力。审计的群体压力是指在审计活动中,每一个审计行为个体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压抑、压迫感。凡是群体,必然存在群体压力,审计群体也不例外。这种压力会对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产生特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多是积极的,于工作有益的。如审计人员所感受到的业务不精、知识不够等精神压力,是可以促使其不断进取,全力工作的。但是,这种压力有时也会产生一种反面作用,如害怕承担风险责任,进而予以躲避等。另外,还有一种典型的表现,就是群体中个体由此而产生的“从众行为”。从众行为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思维活动,进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行为。审计行为科学需研究审计群体压力的内容结构,使其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消极作用得以抑制和消除。
5.审计的群体凝聚力。审计的群体凝聚力是指审计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相互的吸引力,它含有“内心力”和“内部团结”的双重之意。凝聚力大的审计群体,其成员就有强的“归属感”,其工作效率就高,战斗力则强。审计的群体凝聚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审计群体行为目标、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群体成员的思想意识、群体内冲突及其解决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审计的群体凝聚力。审计行为科学需要研究这些因素及其变化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的方向及强度,以不断增强这种凝聚力量。
6.审计的群体冲突。审计的群体冲突是指审计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的群体和活动是不存在的。审计群体及其活动也不例外。行为科学在研究群体冲突时,往往只注意到其消极作用,即导致不团结,降低工作效率质量,造成经济乃至其他方面的损失等;事实上,一定程度的冲突还有其建设性的积极意义。如可以促进发现问题,开展业务竞争等。当然,对于冲突达到较大程度,其产生的作用往往是消极的、破坏性的,这时对其就应通过相应的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在审计活动中,审计群体内各行为个体之间是存在诸多矛盾的,并在适当时机表现出来形成群体冲突。审计行为科学的课题之一就是研究审计群体冲突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对建设性的冲突进行引导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对破坏性的冲突进行预防和消除。
除上述以外,对审计的群体行为还需研究审计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以及群体士气等内容。对审计群体行为的不同内容,既要进行单个的独立研究,还要将其相互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更要将其放在审计行为科学的总体角度进行研究。
(三)审计的领导行为
领导行为是领导者影响和引导行为人为完成群体行为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审计的领导行为是表现在审计活动中的领导行为。在审计行为科学中,审计的领导行为既要影响审计的个体行为,又要影响审计的群体行为;反过来,审计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也要影响审计的领导行为。但总的说来,在三者中,审计的领导行为更能发挥关键作用。审计领导行为需要研究的内容也包括诸多方面,但核心问题是审计领导行为的有效性。
审计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是指审计的领导行为在影响和引导行为人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时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审计行为科学要求审计的领导行为具有与其实现的目标相适应的有效程度。在行为科学中,关于影响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国外学者提出了“三因素情景论”、“五因素论”、“三能力论”等多种观点。就审计的领导行为而言,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行为领导者的个人素质。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审计行为领导者不仅包括审计主体行为的领导者,还包括审计委托者行为和被审计者行为的领导者,即审计关系各方的与审计行为有关的领导者。不论哪一方面,其个人的思想品质、思维方式、业务技能、领导风格、工作作风等素质都直接影响着领导行为的有效程度。二是被领导者的综合情况。被领导者实际就是审计行为个体及其所形成的群体,被领导者的综合情况是上述审计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合理性与有效程度。三是审计行为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行为时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这种环境从内容上讲,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从影响的速率上讲,有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每种环境都是千变万化的,但也有其规律性。这些对审计领导行为的有效性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三种因素在发挥影响作用时,构成一种函数关系,即:
E= (L,F,S)
式中
E(Effectiveness)──有效性
L(Leader)──领导者
S(Situation)──环境
审计行为科学就是要研究和优化影响审计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并使其构成正常的函数关系。
(四)审计的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是围绕提高组织效能展开的活动。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领导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组织中发生的,组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领导行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所以,组织行为的效能对整个行为科学的建立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审计的组织行为,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建立审计行为组织,审计行为组织如何实施有效的管理,审计行为组织在总体上如何得到不断发展等。审计行为组织当然应该包括审计关系各方的行为组织,但主要应是审计主体的行为组织。就审计主体的行为组织来讲,应该说,对上述问题,审计的理论界已进行了相当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在这里,我们仍然应强调以下几点,以作为审计的组织行为应研究的重点课题:一是审计组织的设立,应遵循满足所有权监督需要的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是,审计组织设立的结果应具有相应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的三者关系应清晰正常。二是各种审计组织应构成合理的审计组织体系。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作为三种审计组织形式,其内部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体。现在的问题是,审计对象、审计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三种审计组织形式的各自内部也在发生着结构变化,所以,相互间的关系也就不能不发生变异。国家审计是主导、内部审计审计基础、社会审计是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观点就不能说明审计组织的正常的系统关系。那么,其正常的系统关系是什么,正是审计行为科学要研究的课题之一。三是审计组织内部也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实施有效的管理。有效管理的根本是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四是审计组织应随着整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革而得到发展、变革和完善。现在的问题是,审计组织的发展变革似没能跟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步伐,表现为动力不足、措施滞后等。
审计行为科学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在整体上是紧密相联的。每一方面内容的研究及其结果都会影响和制约其他方面内容的研究;每一方面内容又需要从多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正因为这样,它们构成了一个审计行为科学研究的理论结构。
三、审计行为科学的发展
审计行为科学作为审计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在我国尚未展开研究,在国外,其研究也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所以,这一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必将得到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逐渐完善起来。这可以说是其发展的总趋势。从广度讲,需要研究的问题将会涉及到以下方面:审计行为科学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审计行为科学的本质,审计行为科学的内在功能,行为科学和审计科学的基本原理对审计行为科学的影响和制约,审计行为科学与哲学、心理学、领导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等相邻学科的关系,审计行为科学的内容体系等;从深度讲,需要对上述逐个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将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进行整体分析,以探索审计行为科学的内在规律性。
在理论上,研究审计行为科学的学科体系,目的是为了使其更好地指导审计活动实践,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所以,审计行为科学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更注重其实际作用的发挥。任何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一方面它能引导人们进行正确思考,指导人们进行有效实践;另一方面,它是在不断实践、反复验证的基础上得到完善的。审计行为科学也是这样。需要强调的是,要充分发挥审计行为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并通过实践丰富这一学科理论,审计活动行为人,尤其是审计人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应了解、学习和掌握审计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内容结构,明确这一学科在实践中地位和作用;其次,在审计活动中,应根据审计工作实际注意应用这一学科已有的科学成果,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第三,在审计实践中感悟并总结审计行为科学的精髓;最后,注意在实践中验证和修正审计行为科学的某些观点或内容。
审计行为科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所处的环境、研究的内容和发展状况等是不一样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健全起来是共同的;而且,所存在的差异将会逐渐缩小,以至形成具有国际性的通用科学。在强调我国会计要和国际惯例接轨的当今,审计无疑亦当如此,而且也已有所行动和进展。我国审计行为科学作为审计科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趋势之一,理应是形成既与国际惯例相互融合,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