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摘要:在现代股份有限公司中各种管理盈余的手段被广泛采用,成为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方式。盈余管理只能在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恰当的盈余管理可为公司赢得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弹性空间。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强化管理
一、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制定相应的会计规范时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得公司可适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这便使公司以合法的手段调节利润成为可能。从公司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回报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
1.筹资动机
由于筹资资格涉及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增发动机和规避退市动机。
(1)上市动机。《公司法》对公司上市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事实表明有些公司为达到目的,公司便采用盈余管理,调整利润进行包装,粉饰公司股份发行前的财务报告以达具备上市资格之目的。
(2)配股增发动机。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为了从资本市场再次获得资金,获得便捷融资渠道,尤其在其连续三年未能实现配股融资时,往往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为此上市公司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另外上市公司要增发新股也有相应标准。由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定价由承销商与发行公司协商,这也会导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3)规避退市动机。《公司法》规定,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应暂停其股票上市。许多公司报表显示:上市公司首次出现亏损明显显示为非正常调减盈余,而在扭亏为盈的年度,却存在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避免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退市的处罚。
2.管理回报动机
现在已有许多公司为高级管理人员提供高额奖金或认股权证,以激励其努力工作创造业绩,实现公司目标。有的管理层为贪图巨额报酬,并为保住职位或升迁,希望通过管理而使公司的盈利能趋于预定的管理目标;又由于在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公司的经营风险,从而使自己的管理业绩和管理得到认可,为此,便萌发了采用盈余管理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动机。
3.避税动机
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可以调节收益的实现,以此帮助公司在法规的约束下有效避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如我国公司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同时又规定一些诸如高新技术公司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4.树立公司形象动机
由于公司股价的稳定和上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司的形象,因而管理者总希望通过盈余管理向资本市场传递稳定的收益数字,以支持公司股价的稳定和上扬。然而事实表明,一旦公司所报告的季度盈利低于财务分析师的预测,就会引发股价的大幅下跌。因此,公司管理层便认定市场看重收益数字,遂常根据收益数字来作出反应。
二、盈余管理的方式
由于盈余管理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条件,所以手段的应用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主要表现为对会计核算上需要估计的项目进行调整,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折旧、费用资本化、成本分摊和存货计价等,以投资收益核算的会计方法选择来达到修正公司盈余的目的。另外,地方政府所给予的补贴收入也成为一些公司的调节盈余的一种手段。
1.利用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公司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行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可以分为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对外收购兼并、对外转让资产等。
重组可以迅速盈利,因为它们产生的收益要大于公司的融资成本,故一些上市公司能够很快实现扭亏为盈或利润大增,其收益增长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大量的收购活动。同时有些公司为了保证未来盈利水平也采取资产重组。在实践中,有些公司在重组过程中夸大重组费用,以隐瞒利润。而当重组公司未来盈利不足时,这些虚列的费用即隐瞒的利润,就会变成重组公司的收入。有些兼并公司,在兼并时确认一大笔研究开发费用,或预提大量经营费用,形成巨额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就可以调节利润。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资产重组手段不难发现,这些经济行为的实质在于将公司外部巨额利润注入公司内部,以及将亏损输出公司,以实现利润转移。
2.利用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如关联方之间的购销业务、代理和租赁等。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的盈余管理主要有关联购销、资产重组(这里专指关联方之间的资产重组)、托管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资金占用费、费用转移等。通过资产的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这样的收益不具有持续性,多数是一次性利得。
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合法不合理的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就是将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向上市公司转移,而亏损则转出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多反映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一些项目中。另外,关联公司之间的资产重组是盈余管理的一种重要途径,但非实质性重组很难带来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良性转变。
3.利用资产减值准备
根据谨慎性原则,公司应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式,来确保相关资产的安全。依据财政部有关规定,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提取坏账准备等八项。由于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短期投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等金额一直居高不下,因此,这一规定给上市公司的盈余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调整利润的机会,公司可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准备,在业绩不佳时少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实践表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无疑成为可调整利润的方案。有些公司在报告亏损年度将亏损做大,旨在“轻装上阵”,以便在以后年度扭亏为盈。
4.利用虚拟资产和股权投资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上用来确定损益的基本方法。采用该原则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虚拟资产的产生,即实际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暂时挂账,列为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损失等科目。作为一项资产,应该能为公司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但恰恰相反,这些虚拟资产带来的是未来的损失,而不是利润。进而言之,公司可以将目前的已发生损失计入虚拟资产,然后通过分期摊销的方式调节利润。
上市公司通过处置亏损的长期投资(即子公司股权),不仅可避免按权益法要求,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核算其亏损额,同时又可利用转让价格调节利润,如通过溢价转让带来投资收益。
5.利用时间差和政策变更
所谓利用时间差,就是在收入的确认时间上做文章,如为了虚增利润,在销售完成之前、货物起运之前,或在客户还有权取消定货或推迟购货之前,就确认收入;当为了少计利润时就做相反的操作。
一些会计政策的变更,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确定等,与公司当期的会计盈余,甚至未来期间的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公司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可实现盈余管理。对于上市公司,由于固定资产金额相当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年限的确定、停止计提折旧的时间等,都直接影响到公司当期以及未来期间的利润。
三、防范不当的盈余管理
要防范不当的盈余管理,首先必须认清有关盈余管理的法律法规问题,既有合法的调节(表明公司财务管理技术的高超),也有非法的调节(它是公司管理当局的一种欺诈行为),后者是国家法律和法规所不允许的。其次要了解盈余管理运用的手段以及导致的后果。盈余管理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上需要估计的项目进行调整。而利润操纵的有些手段貌似合乎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但是突破了一定的限度,成为不合法的操纵行为。管理当局利用信息不对称,采取欺诈手段不合法地调整公司的盈余,实现不当获利的人仅是公司的管理者,而大多数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人则成为受害人。因此相关部门应着重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其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审计监控,即对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规定所涉及的相关条款加以补充和完善。至于审计监控问题,应看到,现有的相关审计准则未能有效反映欺诈风险变化的环境,注册会计师要改进审计方法以防范和纠正公司的不当盈余管理,必须把信息的完整性放在首位,不允许以追求效率而忽视效果的审计方法取代完整的审计程序;要加强质量监管,实行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质量监控和对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证券许可证的年检,剔除不符合有关规定的事务所。借鉴美国公众监督委员会针对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建议审计准则委员会制定更有力且明确的审计准则,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借用“法庭审计”方法、实施回顾性的审计程序等,以加强质量监管,形成退出机制。
其二,不断加大监管力度。监管机构应加强正确引导,使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建立起公允、合法、一贯坚持会计盈余报告的理念,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强对这些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监督,将那些重组过程中预提费用、进行巨额冲销的公司,列入重点核查范围。发现问题应进行严厉的处理,加大惩罚力度。还可进行补充再次审计,证监机构有权另外聘请独立的审计师对上市公司进行抽样、增补再审计或重点补充再次审计。审计费用经证监会由上市公司及有不当行为的审计师等来承担。在公司的内部,相应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公司内部各部门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和减轻公司运作的不当,也可帮助发现和预防可能的财务舞弊案。
其三,不断完善公司会计准则。不当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会计准则的理解不准,或故意曲解以及执行不力所造成的,因此,应当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如制定比较合理、规范、严格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时,应当更加明确地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方法和提取冲回时间,有利于提高不同公司之间的可比性和同一公司不同时点的一贯性,以降低公司管理层在资产减值时间分布上和空间上的操纵性。此外,有必要要求公司对大额的减值准备进行较详细的信息披露,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冲回的,应特别披露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以提高披露信息的有用性;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会计准则应对不同行业的共同业务做出统一的规定;对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的公司所特有的业务做出分类的规定,使某一公司只能适用于其中的一类情况。
总之,恰当的盈余管理行为可为公司赢得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弹性空间,而国外诸如通用等许多优秀的公司也都有明显的从事盈余管理的证据。关键是要防范不当的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朱红军、储明宏。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其识别[J].上市公司,2000,(7)。
[2]贾剑锋、李淑花、阚亚利。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差异[J].财会月刊,2001,(4)。
[3]陈致平。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N].中国财经报,2001-10-11.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下一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法律责任研究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