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常见事项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计量一直是会计处理中的难点,今天我给大家整理了实务中常见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的事项。
一、常见资产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的差异分析
情形 | 差异分析 |
1.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差异的原因 | A.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产生差异; |
2.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差异的原因 | A.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①费用化,属于非暂时性差异,无需确认递延事项; ②资本化,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 < 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但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因为是永久性差异; B.无形资产后续计量时,会计与税收的差异主要产生于对无形资产是否需要摊销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
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 公允价值 > 原始入账成本----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公允价值 < 原始入账成本----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
4.使用权资产及租赁负债 | A.使用权资产的账面价值 > 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B.租赁负债的账面价值 > 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
5.其他资产 | A.投资性房地产; ①成本模式,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相同分析; ②公允价值模式。 B.其他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计提减值后资产的账面价值 < 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二、常见负债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的差异分析
情形 | 差异分析 |
1.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预计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分析 | 此类预计负债通常在支付时允许扣税,其计税基础一般为0(此类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兑付时允许扣税的全部账面价值=0)。 负债的账面价值 > 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
2.预收账款(或合同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分析 | A.如果税法与会计的收入确认时间均未实现收入时,预收账款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即会计上未确认收入时,计税时一般也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该部分经济利益在未来期间计税时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为0,计税基础=账面价值; B.如果税法确认收入的时间在收预收账款时,预收账款(或合同负债)的计税基础为0,即因其产生时已经计算交纳所得税,未来期间可全额税前扣除,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在未来期间可全额税前扣除的金额,即其计税基础为0。账面价值 > 计税基础 |
三、特殊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情形 | 差异分析 |
1.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的项目 |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用: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超出部分新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2.可抵扣亏损 | 企业发生亏损,税法上允许在5年内以税前利润进行弥补:此差异可定性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3.长期股权投资相关差异的处理 | (1)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分红确认的投资收益属于非暂时性差异; (2)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如果有确定的回收计划,则会计与税务的差异按暂时性差异处理,否则按非暂时性差异处理; (3)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提取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4.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所得税 | ①对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或对前期差错更正采用追溯重述法调整期初留存收益; ②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金额; ③同时包含负债及权益成分的金融工具在初始确认时计入所有者权益等; ④自用房地产转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产生的增值额 |
5.与股份支付相关的当期及递延所得税 | 与股份支付相关支出按会计准则规定确认为成本费用时,其相关所得税影响应区别于税法规定: ①如果税法规定与股份支付相关的支出不允许税前扣除,则不形成暂时性差异; ②如果税法规定与股份支付相关的支出允许税前扣除,在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认成本费用的期间内,企业应当根据会计期末取得的信息估计可税前扣除的金额计算确定其计税基础及由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符合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 据税法规定,对于附有业绩条件或服务条件的股权激励计划,按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的成本费用在等待期内不得税前抵扣,待股权激励计划可行权时方可抵扣,可抵扣金额为实际行权时股票公允价与激励对象支付的行权金额之间的差额。因此,企业未来可以在税前抵扣的金额与等待期内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很可能存在差异。企业应根据期末的股票价格估计未来可以税前抵扣的金额,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此外,如果预计未来期间可抵扣的金额超过等待期内确认的成本费用,超出部分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而不计入当期损益。 |
来源:正保会计网校税务网校原创内容,作者:刘老师(正保会计网校答疑专家),侵权必究!
编辑推荐:
下一篇: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