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6.96 苹果版本:8.6.96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2015年注册税务师考试《财务与会计》答疑精华:计税基础

来源: 正保会计网校 编辑: 2015/07/23 20:17:48 字体:

  2015年注册税务师备考已经开始,为帮助考生们高效备考,正保会计网校特从答疑板中精选学员普遍出现的问题,为大家找到解决的方法,以下是学员关于《财务与会计》“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概念提出的相关问题及解答,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针对提问的题目:

  经典例题-7【2011年多选题】下列关于资产或负债计税基础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账面价值减去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B.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C.如果负债的确认不涉及损益就不会导致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产生差异

  D.资产在初始确认时通常不会导致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产生差异

  E.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主要产生于后续计量

  【正确答案】DE

  【答案解析】选项A,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选项B,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账面价值减去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选项C,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是否产生差异主要看税法未来期间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无需考虑负债的确认是否涉及损益。

 注册税务师: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详细问题描述: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选项B,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账面价值减去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为什么资产是未来期间而负债是账面价值?老师能举例说明下这2句话的含义吗?

  答疑老师回复: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未来不需要缴税的资产价值。

  如果有关的经济利益不纳税,则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其账面价值。

  通常情况下,资产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因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造成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例如,各项资产如发生减值提取的减值准备。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计提相关的减值准备。税法规定,企业提取的减值准备一般不能税前抵扣,只有在资产发生实质性损失时才允许税前扣除,由此导致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了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即暂时性差异。假定某企业期末持有一批存货,成本为1000万元,按照存货准则规定,估计其可变现净值为800万元,对于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0万元,由于税法规定资产的减值损失在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该批存货的计税基础仍为1000万元,其账面价值为800万元,两者之间的差额200万元即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又如,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满足资本化条件后发生的支出应当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成本;税法规定,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一般可于发生当期税前扣除,由此产生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其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即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二)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即未来不可以扣税的负债价值。一般而言,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负债的确认和偿还,不会对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涉及损益,进而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得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异,如企业因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会计上对于预计负债,按照最佳估计数确认,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按照税法规定,与预计负债相关的费用应在实际发生时税前扣除,该类负债的计税基础为0,导致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从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注册税务师考试答疑精华

·2015注册税务师考试辅导报名免费咨询>>
·2015注册税务师考试辅导招生方案>>
 
·2015注册税务师《财务与会计》答疑精华汇总>>  

注:本文原创于正保会计网校(http://www.chinaacc.com),不得转载!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